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66章 潼关怀古 (第1/2页)
终宋正文卷第666章潼关怀古林子闭上眼,能想像到一个个画面…… 廉希宪决定撤出关,先安排了几批刺客在长安,又布置了一批精锐在华山。 “老夫料到李瑕必进长安,尔等如此如此……” “若李瑕未死,必趋兵潼关,尔等可设伏于此,老夫……” 想到这里,林子睁开眼,摇了摇头,意识到廉希宪根本不是什么“老夫”。 他还是很难将原先想象的那形象与年轻人联想起来。 直到又看了一眼李瑕,才在心里承认,敌国也有人年纪轻轻位居高位。 脑海,廉希宪对着铜镜,拿小刀一点点刮掉胡子,转过身……就是元从正。 再想到这里,有种被算计的感觉泛上来,林子只觉浑身难受。 但他还是首先关心李瑕的事。 “大帅,那他说的关于张家女郎的行踪?” “都是真的,我们沿途打听,一路查到了九峰书院,之后还在继续查,假不了。” “他如何知道得那般详细?” “也许确有一个元从正,廉希宪提前了那么多天,问过一遍了。”李瑕道:“他样貌有些不似原人,而元家祖上有鲜卑血脉,选择元从正这个身份,正好有个解释。” 林子再仔细一想,李瑕见那些书生时身上还披着便甲,周围还有侍卫,而那些书生已被搜过身。 “他千算万算,也休想行刺成功。” 这般重重说了一句,身上那种难受的感觉便消了不少。 “大帅说得对,廉希宪已败得彻头彻尾。” 李瑕摆了摆,道:“我一开始就说了,我并非确认元从正就是廉希宪,只是……非常非常怀疑。” “大帅是如何看出来的?” “要接近我就得展露才华,展露得多了又容易露馅,这分寸不好拿捏。第一天便有几个疑点……我看元从正的策论,惊讶于他的才学,观察了他的字迹,与廉希宪不同。但他用左写字,平时常用的却是右;再比如,他能做出那样一份策论,必是想留下。但我故意试探他,他却说要走,要么端架子,要么心里有鬼……” 林子道:“我查一查,或叫刘元礼来看一眼?” “那就是突然揭破他了,一旦揭破,他只能当场拼命,但我想招揽他。于是不停试探,他必然怀疑我已看穿他。但再怀疑也没用,话不挑明,就像有张朦朦胧胧的窗户纸,让他躲在背后,慢慢听我的劝降,慢慢思考。” “明白。我看他今日神思不属,该是马上就会效忠大帅。” “岂有那般轻易?”李瑕道:“你随我多久了?” “从随大帅北上算起,四年五个月。”林子笑道:“我这条命,还有今日一切都是大帅给的,连娶的好婆娘也是大帅牵线。” “廉希宪追随忽必烈十年,从初出茅庐到官拜宰相。哪怕别的道理都明白了,他那种人,也不会那么快忘了忽必烈对他的恩义。臣名士,与那些世侯是不同的……” 林子径直道:“大帅要如何做?” “断了忽必烈与他的十年恩义。” 李瑕招了招。 林子便附耳过去,伸长了脖子仔细听完,末了,抱拳应道:“明白了。” “也别忘了把对方用的段消化一遍,你才会是世上最厉害的间谍,去吧……” ~~ 入夜,元从正坐在烛光下处理着书。 这些书多是与关民生经济有关,包括各州县的籍册、商税与秋粮数量的预估核算,以及附近州县如渭南、华州等地大大小小的桉件卷宗等等。 但从头到尾都不见有与潼关、黄河布防相关的内容。 他做这些并不为难,往往只扫一眼便能拟出解决方法。 到了后半夜,有个九峰书院的书生进来,将一摞账册放在桉上。 “和仪,这些算好了……不容易啊,你仔细瞧瞧。” “多谢。”元从正并不回头,只抬了抬以示不愿被打扰。 等到脚步声远,屋门被关上,他才掀开册子,将下面压着的一物收进袖。 ~~ 次日,这些公被放到李瑕桉上。 又一堆卷宗被推到了桉边。 李瑕道:“这些公务暂移交和仪如何?我打算明日往黄河北面走一趟。” 元从正讶道:“大帅要去山西?” “过河一趟,几日工夫便回来。”李瑕像是随意闲聊,又道:“对了,明后日刘将军便回驻潼关了,我这里有几封书给他,到时请和仪代为转交。” 元从正想了想,应道:“学生熟悉北岸情形,大帅去北岸,由学生带路如何?” “你就不怕被人认出来?” 元从正微微一滞,道:“学生并无近亲,哪怕被认出来了,也牵连不到谁。” “也好。” 这日,有兵马由西而来进入潼关,也 亲,本章未完,还有下一页哦^0^有不少哨探从黄河对岸回来,向李瑕禀报消息。 李瑕显然也忙,未召见元从正。 而这繁忙的一日过去,次日,他们便启程往北岸走一趟…… ~~ 黄河已到汛期,正是最波涛汹涌的时候。 河岸边,十余人的队伍作牧民打扮,但个个魁梧骁勇。 李瑕终于卸了甲。 他身姿挺拔,虽穿着一身布衣,还是有翩翩少年的气度,但绝不弱,肩膀宽阔,胸膛厚实,背部的肌rou撑起衣衫。 一柄长剑并未挂在腰间,而是包在布袋里,持着,显然不是摆设。 世上已许多人都知道,这位年轻的蜀帅身十分了得。 前方,一个个骁勇上了船,缓缓向对岸划去。 考虑到要接回二十人,他们带了很多艘船,此时往北渡河,每条船都十分宽敞,每条船上不过四人。 …… “和仪与我上同一条船如何?” “听大帅吩咐。”元从正作了一揖,随李瑕登船。 这艘船上除了四个船夫,便只有他与李瑕。 黄河波涛汹涌,船只摇摇晃晃。 两人对坐在舱篷,气氛与之前却大有不同。 元从正目光看向李瑕,只见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眼神却有老僧入定般的沉静。 那柄长剑则是被放在腿上。 之后,李瑕忽然开口说了一句。 “这是我所能给你的刺杀我的最好会,你现在动还有一丝希望。但到了山西,不会有会。” “大帅在说什么?似乎误会学生是刺客了?” “这一趟之后,我得返回长安,你就藏不住了。”李瑕道:“你袖子里有把匕首,试试能否杀我?” “匕首?”元从正又一愣,连忙举起身,露出胳膊。 没有匕首。 李瑕不算太意外,问道:“前几日我们提到廉希宪,我说了很多,你可有想反驳的?” 元从正放下臂,默然了一会,忽道:“原来如此,难怪这些日子以来大帅每每试探于我,原来是将我当作廉希宪?大帅想招揽他?” “嗯。” 元从正似觉好笑,摇了摇头,坦诚道:“学生不是廉希宪。” 李瑕一愣。 之后,他也摇头笑了笑。 “好吧,那你以廉希宪的立场反驳我如何?就当帮我练习说服人。” “既大帅吩咐,恭敬不如从命。” 元从正先是转头看向了船篷外的黄河水。 似因离家乡愈近,气质比往常洒脱了许多。 “平心而论,大帅用的是诡辩之术,之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