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78.天高地远 (第2/2页)
,礼数都免了。” 管家引着两位贵客穿过回廊,到了柴荣和夫人居住的小院。 院中环境雅致,石桌旁有两个稚童在对弈。 柴夫人坐在旁边,静观两个儿子互相耍赖。 她穿一袭黄色锦绣棉长袍,长相端庄,颇有雍容之感。 “嫂子,我来拜会柴大哥。”牧云进了院,主动表明来意。 柴夫人没见过牧云,打量一下他的穿着,以为又是来攀亲戚的乡下人,说道:“官人去皇宫了,你改日再来吧。” 萧汉疑惑道:“我们就是从皇宫出来的,未见到柴尚书,是不是?” 柴夫人闻言吃了一惊,看向发言的小孩,认出是太子,慌忙起身行了个万福礼:“奴婢眼拙,险些冲撞太子,还望莫要见怪。” “嫂子无需多礼,柴大哥在家吗?” “官人正在书房处理公务。” 柴夫人着管家带二人到柴府书房。 书房中有从龙城带来的私藏书画,笔墨纸砚质量皆属上乘。 “老爷,宫里边来人了。” 柴荣听见管家通报,立即放下手中毛笔,出来接待许久未见的兄弟。 牧云没有架子,柴荣也暂时忘却身份。 仙酒作伴,欢饮畅谈心中事。 幼儿寒暄自不必说,牧云也和柴夫人互相见礼,以后不会再出现见面不相识的尴尬场面。 用过午膳,柴荣想强留牧云在府闲叙。 牧云还有别的安排,奈何盛情难却,只好答应晚宴时再回柴府,方才带着萧汉来到街上。 腊八节恰逢集市,有卖糖葫芦的老汉经过。 萧汉吃的都是皇宫御膳,菜品多年如一。从未见过糖葫芦,忍不住停下了脚步。 “父亲,这是什么玩意?” “小朋友,这不是玩意。这是好吃的糖葫芦。”卖糖葫芦的老汉帮牧云作答。 “我要这一车糖葫芦。”萧汉说完,就想伸手去拿。 牧云明白这是自幼身处皇宫养成的习惯,拉住他的手,笑道:“小孩儿不懂事,来两串糖葫芦。” 萧汉两手各拿一串糖葫芦,边走边问牧云为何要付钱。 牧云笑着解释道:“钱财是日常用度的必需品,以钱易物,卖物换钱。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人间百态。即便在皇宫里,妃嫔也有薪俸,用以购置胭脂水粉等私人物品。” “原来还有这么高深的学问。” “苏先生教你的都是典籍韬略,导致你的视线飘在空中,看到的都是蓝天白云。现在你也得脚踩实地,去触碰最平凡的生活。” “为什么?” “君舟民水。”牧云有着十足耐心,“王朝的建立和兴盛,离不开平民的付出和贡献。即便是与魔国的战争,也是平民子女们义无反顾的踏上战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夏国疆土。” “照您这么说,他们的付出好像和收获完全不成正比。” 二人正好经过茶馆,索性到里边闲坐。 小二上过茶,离开了茶桌。 牧云放下帘子,随手布了个屏蔽声音的结界。 皇族混在平民间,即便他们没想高调行事,也会引来民众围观。 萧汉帮牧云倒了杯茶。 “父亲,您还没回答我的问题。” 牧云接过茶杯,心中百感交集。 他是萧熙的师傅,却从未有机会和弟子促膝长谈。过往的亏欠,只能寄托在萧汉身上。 “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夏国国祚延续至今,连年讨伐征战,民力已有衰败迹象。长此以往,必将迎来覆灭。” “似此如之奈何?” “文人常言士农工商,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绝对权力衍生出腐败,一切都归于士。工商舍些家资,尚可保全自己。唯独身为一国之本的农,不仅要承担严苛赋税,还要送年轻劳力奔赴战场。到头来丧子家亡,一贫如洗。” “这难道就是诗句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道理谁都明白,应该如何去做,却没有标准答案。” “父亲参悟天地至理,想必有独到见解,不妨传授给汉儿。日后称帝,亦可使百姓免于疾苦。” 牧云闻听萧汉肺腑之言,便觉他能使太阿剑认主实属正常。 “士子追名逐利,二者兼得,便是一切症结所在。使之声名远播,难以获利,方能真正造福万民。” 萧汉脸上现出难色:“夏国中各大家族林立,士子势力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易引发乱局,恐难达成父亲心中所愿。” “你母皇是承前启后之人,堪此大任者,非你莫属。若你轻言放弃,夏国气数将终。” 萧汉抖擞精神,说道:“汉儿定会谨记父亲之言,为黎民苍生谋福祉。” 牧云拿起茶壶,帮萧汉斟上一杯茶。 以茶代酒,敬其一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