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五十一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十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五十一章 颇具个性的王安石(十二) (第2/2页)

任命李定的众人罢免了。这些人中主要的三个人宋敏求,苏颂,李大临都是坚决反对变法的官员。在李定这个案件中,没什么高尚的人格刚正不阿的行为,只是一个最简单的党争事件,一个非我族类、必须铲除的故事罢了。

    为什么要讲李定这个任命事件,因为这个事件在今后的派系斗争中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所谓的宋敏求,苏颂,李大临“熙宁三舍人议案”事件前,新党和旧党之间的斗争体现的还是君子之间的战争,大家还算守规矩、明事理。但是在这个事件后,旧党和新党之间的斗争,就是赤裸裸的互相攻击,开始完全抛开了公义使用了不耻的小人做法,直接置对方于死地了。

    经过了“熙宁三舍人议案”事件后,当发现用正常办法,已经无法获得胜利后,旧党成员立刻采用了非常手段继续攻击李定。他们从李定的生活作风入手,栽赃陷害,打算先把他搞臭,再把他搞倒,最终把他搞死。

    李定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后仅仅数天。他的同行监察御史陈荐就上奏朝廷,说李定之前在做泾县主簿时,其母病逝,他却隐瞒此事不回家为母亲守孝,如此大jianian大恶不孝之人,不配当官更不配当纠察百官的监察御史希望朝廷罢免他的官职。在儒家的思想中,孝道是中国基本的伦理准则。历朝历代,把“孝道”作为人最高的道德准则,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配当人”的一个最基本依据。在这种背景下,群臣知道李定不守孝道、不为母亲守孝的事情后,接连上疏,要求把李定轰出朝廷。

    面对激动无比的群臣,李定立刻自辩,说自己根本不知道母亲是谁。自己是庶出,终其一生,父亲也没告诉他母亲是谁。因此当时十分疑惑,不敢报丧,只是以侍养为由解官回乡。

    旧党中的群臣一致认定,李定的这番解释是胡说八道。必是为了荣华富贵,隐瞒了母亲去世的消息,以逃避三年丁忧……群臣立刻发起了第二轮的进攻,大家玩命攻击李定,要把他轰出朝廷。

    当时大名鼎鼎的苏轼也跟着发起攻击,他也痛骂李定:“如此禽兽不如之人,古今罕闻也!“苏轼官职不高但他是文坛第一才子,苏轼这样说李定,等于是不管李定如何辩解,他这个“罔顾母亲丧事,追求名利的小人”的头衔算是坐实了。

    后来若不是王安石下令严查,弄明了事实真相,李定肯定是被人冤死了。经过调查发现李定并没有说谎,他真的不知道母亲是谁。

    李定的母亲叫仇氏,是大宋的一位奇女子。她一生一共嫁过三个男人,共生了二男一女。仇氏的第一个老公,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仇氏与他指腹为婚,没得选择。仇氏嫁过去后,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后来出家做了和尚,还成了一位高僧。这个高僧就是苏轼的好友之一佛印大师。

    大概20岁的时候,仇氏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老公,即李定的父亲李问。不知道其中的经过到底怎么样,总之他们两人最终是在一起了。李问把仇氏弄进了家门,娶她作了小妾。嫁入李家后,仇氏生了一个孩子,也就是李定同志。李问的原配后来视仇氏为眼中钉。这个女人纠结了家族势力,强迫李问休了仇氏,将仇氏驱逐出户。仇氏被扫地出门后,没了生活来源,为了生存随便嫁给了一个老百姓为妻,并给他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也是大宋的一位名人就是宋朝著名的官妓蔡奴。历史上记载的这个蔡奴非常了不起,她色艺双绝,迷倒众生。无数的男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据说就连当朝天子宋神宗也对这个女子仰慕不已。当然了碍于天子的威严、宋神宗不能与蔡奴见面,只能把蔡奴的画像挂在宫中,每天看一次以解相思之苦。据野史传说,为了见蔡奴宋神宗偷偷摸摸挖了一条密道,直通蔡奴的卧室。后来这条密道也没有浪费。他的儿子宋徽宗见李师师时也是用的这条密道。正是因为有这些“离奇”的故事,李问不承认有过这么一位妾室,也没告诉李定亲生母亲是谁。

    后来李定曾经看见过一份书信,信上说任泾县有一个姓仇的女子死了,让父亲去奔丧。李定问这个人是谁,李问只是冷冷地回答道:“一个远房亲或罢了,早已不来往了,不必去奔丧。”说完就把这封书信藏起来了。因为真的不知道亲生母亲是谁,所以其“养母”病逝时,李定才没有为其守孝。当然若不是旧党成员为了扳倒李定,找到了这封书信。可能终其一生李定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

    直相大白后宋神宗颁布圣旨,念李定情况特殊,其不守孝道不为母亲守孝的事情既往不昝。对于这个处罚结果,苏轼死活不干,他继续上疏痛骂李定,非要把李定赶出朝庭。后来在王安石的全力“护犊子”下,苏轼才不情不愿地偃旗息鼓,最终放过了李定,当然虽然苏轼放了李定,但经过这么一件事情后,李定恨死了苏轼,他发暂今生今世只要有机会一定要和苏轼斗到底。

    后来元丰二年(1079年),李定为什么那么不顾一切的陷害苏轼,不惜制造了宋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案,其原因就在于此。这个文字狱案,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乌台诗案。任何事情,实际上都是有前因后果,什么人都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