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六十四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六) (第1/2页)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文采非凡而且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在这个官样文章中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待带有感情色彩的话,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苏轼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苏轼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的新党掀起一片倒苏之声。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这个乌台诗案可算得上是大宋最大的文字狱了。具体的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我们讲苏轼的行为明显有反对变法的倾向,因此也可以说得罪了王安石。为了躲开变法旋涡,苏轼自请出京去外地当官。当时苏轼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当官政绩斐然,深得民心。 他在湖州当官期间,由于自己的一封《湖州谢表》竟然遭遇了一场突来的灭顶之灾,为此锒铛入狱还差点丢掉了性命。原来这都是新党们搞的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排除异己早就恨不得弄死苏轼了。苏轼自己的一封谢表刚好撞到了新党的枪口上,让改革派的新党有了攻击的借口。新党之所以迫不及待地弄死苏轼,原因有四个方面: 苏轼是当时大宋的文坛领袖,在旧党中名气最大。在大宋百姓中也有极大的影响力。咱们都知道,自从欧阳修去世后,苏轼就接过了他的衣钵,成为当时大宋文坛的领袖。当时在苏轼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学者,如“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这些人在社会上影响巨大,拥有强大的话语权,能轻易决定社会舆论的走向。因此在新党眼神,除掉苏轼就等于抢回了话话权,并顺便扳倒了一大半反对派。 在旧党中,苏轼的反对声音最大,最会抨击新法。苏轼跟司马光不同,司马光也反对新法,名气也很大。但司马光不嚷嚷,他一门心思闭门修书。反观苏轼,他一直抨击新法,还写了很多反对新法、嘲讽新党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给新法的实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新党眼中,苏轼简真就是一个闹心的小喇叭,天天“滴滴答答”的,谁受得了! 当时的神宗皇帝虽然推行新法,但对苏轼还是十分欣赏,有重用苏轼的意思流露。王巩在《随手杂录》中记载,宋神宗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伺候皇帝的人都知道,宋神宗在吃饭时,如果突然停下手中的碗筷专心致志阅读文章,那肯定是在阅读苏轼的诗文或奏章。在新党的眼中,宋神宗这么做就是在释放一个危险的信号。皇帝如此欣赏苏轼,保不齐哪天他就把苏轼调回京城加以重用了。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真的发生了,到那时这些新党的成员,又将问去何从呢他们以自己的心思推测苏轼,认为一但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苏轼肯定会把他们超出朝庭。为了不让那一天真的到来,那一幕悲剧真的上演,新党们只能绞尽脑汁,置苏轼于死地了。 除掉苏轼,能给新党干将李定报仇雪恨。苏轼当年骂过李定,还差点把他整死。那时之后的李守就在心里和苏轼已经是势不两立,李定要报当年之仇。现在机会来了,李定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至此一场对苏轼的进攻,正式开始! 元丰二年(1079年)六月,新党成员御史中丞李定发起了攻击,他拿苏轼的《湖州谢上表》说事,不由分说的攻击苏轼。李定在向皇帝的奏折中控说苏轼妄自尊大、大放厥词、谩骂朝廷,必须严惩不贷。在大宋时官员在上任前,要给皇帝上一封谢表,以感谢皇帝赐予自己工作。 当时在湖州谢表中,苏轼一没哭穷,二没谩骂,仅写了短短三百多个字。然用就是这区区三百多个字,愣是让李定等人找出了几处刺眼的词语:妄自尊大、大放厥词、谩骂朝廷。 何为妄自尊大 谢表中苏轼说:“(湖州))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朝廷所以优贤。顾焳何人,亦与兹选。”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湖州风俗淳朴百姓生活富足,是一个比较悠闲富足的城市。山青水秀是朝廷礼遇贤臣的地方。我算什么居然获此厚爱。苏轼的这番话其实没啥问题,但是在新党眼中就有大问题了,因为他本来就要找的事。李定告诉宋神宗,苏轼这么说就是发牢sao,认为朝廷不给自己委以更大的职位,把自己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