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六十五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六十五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七) (第2/2页)

苏轼书写的一首诗句说道:“启奏陛下,这首诗叫《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乃苏轼所写,其中两句是,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苏轼把自己比作‘地下蛰龙”,与陛下的‘天上飞龙’齐名,这不是不臣又是什么“宋神宗看完这首诗句后,不以为然道:“苏轼的这首诗,不过是描写桧树的,跟我有什么关系”一旁的翰林学士章惇附和道:“龙者,非国君独称,很多臣子也可称龙。”宋神宗点点头,道:“自古称龙的臣子,多了去了。三国时期的卧龙诸亮,魏晋时期的荀氏八龙,他们都是臣子。”听这话,王珪无言以对,只能灰溜溜地走了。王珪走后不久,章惇随后也追了上去,问道:“相公为何如此,你非要灭了苏轼一门吗“

    面对章惇的质疑,王珪羞愧难当只能说道:“这是舒亶的主意,跟我无关。”章惇大怒道:“舒亶、舒亶!你不加分辨没有思考的追随舒亶,百分之百信任他的话,是不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是不是他喷出的口水,你也能当美味佳肴吃下去!”这番话骂得王珪无言以对。章惇是不是一个jianian臣,其实并不好下结论,虽然后来苏轼的种种磨难确实也与他有脱不开的干系。但是在当时章惇还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他的这种行为,还是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皇帝,让宋神宗更加讨厌新党成员同情苏轼了。在宋神宗打算释放苏轼时,一个人的突然生病,更加坚定了皇帝释放苏轼的决心。这个生病的人,就是太皇太后曹氏。

    第四股力量来自后宫的压力。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秋,经历三朝的曹皇太后病重。曹皇太后是苏轼的超级粉丝,对苏轼的文章那是相当的崇拜。每有苏轼的新作总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评论。当时曹皇太后年纪已大,身体是一日不如一日。所以对这个情况,宋神宗是忧心忡忡每天下朝后必来问候以尽孝道。

    在侍奉期间,曹太皇太后问道“官家气色不好,是不是朝中有什么变故之事”宋神宗知道无法隐瞒事实上曹太皇太后也已经听到了一些苏轼的事情,只能回答道:“国家多难,变法未见成效还有大臣苏轼公开写诗诽谤朝廷。”曹太皇太后说道:“仁宗皇帝当年举行完科举考试后,高兴地对我道今天我录取了两名宰相之才,一个叫苏轼,另一个叫苏辙,他们是兄弟俩。我年龄大了,可能用不了他们了。这是为儿孙们找到的良才啊。现在你怎么能杀了苏轼呢!”听完曹皇太后所说的话后,宋神宗低头不语。曹太皇太后问道:“如今这个苏轼,在哪里呀”宋神宗道:“苏轼因写诗诽谤朝廷,被关押在御史台正在审理。”曹太皇太后道:“因写诗文而系于牢狱,我朝开国至今尚无先例,你要谨慎审理,切不可滥杀忠臣。如今我患病已久,万不可再生冤屈之事,致伤中和之气。“至此在多方力量的作用下,宋神宗终于打算把苏轼无罪释放了。当然了在释放苏轼前,宋神宗还得跟一个人商量一下。这个人,就是他自己。

    第五股力量,宋神宗自己。虽然在吴充、章惇、王安石、曹太皇太后的劝说下,宋神宗打算赦免苏轼,但是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李定等人天天地在他耳边诋毁苏轼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皇帝打算试一下苏轼,看看这个人到底是一个坦荡荡的忠臣,还一个常戚戚的jianian臣。有一天晚上,苏轼已经在牢房里睡下了,忽见牢门打开,一个人径直走进来,进来后这个人也不和苏轼说话,只是把手中的包袱往地下一扔就躺下睡觉了。苏轼见了这个情况心想:“这个人可能是新来的犯人吧。”所以苏轼也没理会他,继续睡觉了。大概四更天也就是现在凌晨两三点时,苏轼被“新犯人”摇醒了,那人说道:“贺喜学士!贺喜学士!“苏轼问其祝贺的原因,那人也不回答,只是道:“学士安心熟睡即可。”说罢那人拎着包袱,头也不回地走了。原来那人是宫中的一个小太监,是宋神宗秘密派入监狱、暗中观察苏轼的。第二天天亮,小太监马上汇报宋神宗道:“苏轼举止坦然,一夜熟睡,没有任何不安之举。”听完汇报后宋神宗对左右道:“朕就知道苏轼胸中无事、心里没负担,要不然他不可能睡得这么香!“终于在种种原因之下苏轼最终脱离了险境,重新获得了自由。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事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肯定心情是十分的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所起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