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一百六十九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十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六十九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十一) (第1/3页)

    果然伟大的东坡先生就是和杭州相当的有关联。有的时候人生就是这样的神奇。十八年前,为了躲避朝廷的是是非非,苏轼上疏朝廷,请求外放。当时他的第一站就是杭州,十八年后苏轼为了躲避朝廷的是是非非,再次请求外放,他的第一站竟然还是杭州!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当时的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建成后的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一直以来慢慢演变成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回顾苏轼的任职时期可以说是“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并发往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但到了目的地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可以说苏轼不但是一个大文豪还是一个水利专家,所到之处为当地的民众做了许多的实事。相关的事迹一直流传至今。

    苏轼在杭州做了很多的实事,人民也非常爱戴他,所以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三年已过,当时执掌大权的高太皇太后见苏轼在杭州的任期满,就一纸昭令把苏轼重新召回朝廷了。按照高太皇太后的意思,苏轼在地方“玩”了三年,也该玩够了,是时回来报效朝廷、报先帝的知遇之恩了。结果呢,高太皇太后惊讶地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原来经历了三年的地方洗礼,苏轼还是那个一心想归隐一心想避开争论想留在地方为官的苏轼。史料记载,苏轼回到朝廷后,自始至终就干了一件事情--继续请求放,去地方任职!得此结果,真是把高太皇太后“气”得够呛。最终跟上一次一样,高太皇太后还是拗不过他,只能又命苏轼以龙学士的身份兼职颍州知州(今安徽阜阳),让他再次去地方上班了。

    就这样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苏轼一路南下来到了同样风景秀丽的颍州。苏轼此前从来没有到过颖州,但这是昔日老师欧阳修告老归田的地方。既然是老师亲自选择的地方,颍州的风景肯定没得说。事实证明苏轼的预测完全正确。他流连忘返于颖州,泛舟在山水之间,既为当地百姓做了大量的实事,也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如已所愿。

    苏轼分别在颍州,杭州,惠州为官多年,也在上面三个地方留下了三个西湖,至今仍有许多的故事流传。中国有三个西湖,都因苏东坡而名满天下,一说到西湖,大家马上想到的是杭州的西湖,想到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的名句“西湖天下景”。其实在苏东坡的一生中,至少和三个西湖结缘,这三个西湖也因为苏东坡而名满天下。

    元祐六年(1091)八月,苏东坡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出任颍州知州。颍州就是今天的安徽阜阳,颍州西湖是古代汝水和颍水汇聚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平原湖泊。颍州古西湖在春秋战国就已经形成规模,但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唐宋时期,尤其是苏东坡执掌颍州,整修西湖之后,颍州西湖才逐渐成为天下名胜。说起苏东坡和颍州西湖结缘,还必须要提起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苏东坡的恩师、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和颍州结缘于皇祐元年(1049),时年欧阳修从扬州知州改任颍州知州,皇祐二年(1050)七月下旬,又被委任为应天府知州。欧阳修在颍州前后也就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但是颍州却给欧阳修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一是因为民淳政简;二是因为颍州有一个风景如画的西湖。1071年,六十五岁的欧阳修致仕退休,隐居在西湖西畔。同年,苏东坡被任命为杭州通判,他在上任的途中来到颍州看望恩师欧阳修。美丽的颍州西湖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憧憬着有一天能来颍州做官,再与西湖相约。

    元祐六年(1091)九月,苏东坡以知州的身份又一次来到颍州,而此时他的恩师欧阳修已经去世整整二十年了。在苏东坡任职颍州的前一年,汴京(开封)连遭大雨,差一点水淹汴京。为了保证京城的安全,朝廷决定挖掘沟渠把洪水分流到附近的州县。当时有官员建议开挖八丈沟工程,把水从陈州引进颍河,再导入到淮河,以缓解首都汴京的水患。苏东坡来到颍州后亲自到淮河沿岸实地勘察,发现此举不符合实际情况。经过精心调研后,苏东坡接连写了两篇奏章上报朝廷,请求立即停止八丈沟工程,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劳民伤财。当时开挖八丈沟,光启用民工就将近十八万,所耗钱粮更是多得惊人;

    二、得不偿失。因为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