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七十章 更加残酷的斗争(十二) (第2/2页)
击下,苏轼是一贬再贬,最终去无可去直接到了最南面的海南。但是对于这个陷害自己的好友章惇,苏轼不仅不怪他,甚至可能早就预测到了自己的结局。 因为长久的相处,苏轼知道章惇身上有两个巨大的优点,让苏轼深刻了解他的为人。章惇身上第一个优点--胆大!史料记载,苏轼和章惇一起游玩时,有一天他们玩过头了,已经日上三竿。他们回不去了,只能在一处寺庙内投宿。当时寺庙的僧人热情接待了他们,饮食住宿,一应俱全。只不过在安排房间时,僧人告诉他们:“我们这里是佛教圣地,有很多亡灵会来这里寻求超度。因此晚上,这里可能会闹鬼,学士们不必害怕,不理会便是。” 一听这话苏轼吓坏了,他强烈要求跟僧人同屋,让僧人保护自己。然而听完这个话后,章惇却毫无惧色,他推开房门,一个人走了进去,呼呼大睡。第二天天亮后,苏轼来找章惇,发现他依旧呼呼大睡。见此景后苏轼挑大拇指道:“这个章惇,真是一个胆量惊人的主。 章惇身上第二个优点--不怕死!史料记载,还是苏轼和章惇旅行中发生的故事。有一次这两人出去游玩。来到一个溪边,溪在万丈悬庄之上,对面是一座陡峭的石壁。见此景,章惇笑着对苏轼道:“老苏咱俩到对面去,去那个峭壁上写诗,如何“苏轼既恐高又怕死,就摆摆手不去。章惇一看,你不去,我去。于是章惇来到悬虐边,拽着一根老藤就荡了过去。踩着险石,章惇毫无惧色地掏出笔墨,在峭壁上写下了“苏轼、章惇到此游“。随后他抓着那根老藤,又荡了回来。 章惇回来后,一身冷汗的苏轼看着他由衷地感叹道:“他日你若掌权一定杀人不眨眼。”章惇问其缘故,苏轼回答道:“一个连自己性命都不当回事的人,还能把别人的性命当回事吗”章惇听完后哈哈大笑,没反驳苏轼也没把苏轼的话当回事。然而日后的事实证明,苏轼的话完全正确。 只不过苏轼没有想到,这位能够杀人的朋友,最想杀的人竟然就是苏轼他本人! 人生真是如梦如幻。就这样在好友章惇的“帮助”下,苏轼来到了被贬之地--岭南的惠州。如今咱们一说广东,认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但是时间往前推一千年,宋朝时候的岭南地区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史料记载惠州所属的岭南等地,当时号称“瘴疠之地”,荒芜之极,毒虫沼气无数,是极为艰苦之地,是未开化的荒废之地。 在宋朝只有罪大恶极的犯人,才会被发配到那里。犯人一但被发配到岭南后基本无法生还,所以人们一提岭南都是谈虎色变的恐惧之情,绝无今天的南国之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苏轼发配到那种地方后,其结果可想而知了。当时因为长途跋涉和水土不服,苏轼在惠州遭了无数的罪。 他最心爱的小妾朝云,也在惠州与世长辞,死时年仅34岁。但是被称作中国“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拥有极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即使被赶到了苦寒之地,苏载依然能够极快的适应,在这片称之为“瘴疠之地”的土地上生存下去。 在苏轼眼中随遇而安,不怨天不尤人,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而一个具备智慧的人,即使身处地狱,也能苦中作乐。而没有这种智慧的人,即便身处天堂,也只会愁眉不展郁郁而终。 当时苏轼至岭南后就与当地的百姓们愉快地交流,撰写《秧马歌》,为当地百姓的插秧工作改进了工具,提高了百姓的农业工作效率。他还建立了一个水利工程,把城外的泉水引到城内,改善了居民的饮水品质,让居民彻底告别了饮用“咸苦水”的历史。 当然苏轼对岭南最大的帮助,还是他创办了学堂,为当地学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苏轼用自己一生的本领,为当地学子无偿讲学明道,为国家培养后备力量。当时苏轼开堂授课的消息传出后,天下的才子们都“沸腾”了。为了得到明师的教化,通晓人生的道理,懂得圣贤之道,学子们源源不断地的前往岭南惠州,拜苏轼为师。 即使是冒着站错队的政治风险,冒着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威胁,这些学子们依旧蜂拥而至,来惠州见他们心目中的圣贤。可见苏轼在当时学子们心中的地位。就这样伴随着这些才子们的蜂拥而至,惠州这个曾经寂寞无名的荒蛮之地,竟然成了宋朝著名的城市之一。它的影响之巨大、声名之远扬,也只有清代诗人江逢辰的那首诗句能够形容了。那就是:“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这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也是身处逆境中的他,用自己的所作所为,留我们的最大启示。 虽然天下的学子几乎人人都爱苏轼,但始终有一个人,要绞尽脑汁,害死苏轼。苏轼被贬到惠州后,在那里居住了三年,这期间苏轼习惯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他购买了一些土地,准备长居此地。然而不久朝廷的一纸诏书,彻彻底底打乱了苏轼的生活,并把他发配到更远的“天崖海角”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