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七十五章 伟大 的苏轼(三) (第1/2页)
苏轼不愧是最了解黄庭坚的人。当初读了他的诗,人都没见着就断定此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事实证明,黄庭坚正是一个看轻功名利禄,只重内心世界的人。这导致了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他一生没做过大一点的官,基本都在县、镇一级兜兜转转。不是他能力不行,是他官品太好,又遇上朝廷推行变法,一旦发现一些新政劳民伤财,他就坚决抵制不执行。 他在江西泰和当知县的时候,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新政,地方官收上来的税额跟政绩直接挂钩。其他县都拼命在收税他倒好,说“穷乡有米无食盐”,拒绝执行新政。结果被降职到了山东德州德平镇。当时德州通判是赵明诚(李清照丈夫)的父亲赵挺之。赵挺之遵照上级指示,强力推行“市易法”,黄庭坚却以所在的德平镇“镇小民贫”为由,多次提出反对意见。等到赵挺之后来步步高升仍始终记恨黄庭坚,让他吃够了苦头。总之黄庭坚仕途坎坷,主要原因是他坚持以民为本。他曾在官府前面刻上16个字,警示自己做官时屁股要摆正: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别人当官都是空喊几声为国为民,自己该怎么往上爬还是怎么往上爬,你黄庭坚真的屁股都坐到老百姓那边去了,领导怎么会喜欢呢?别人官越做越大,黄庭坚官越做越小。但他根本不在乎。 元祐年间,“旧党”掌权,黄庭坚好不容易有点熬出头,被授予《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等职,负责修史。他却连连上疏要求辞官,实在辞不掉才去赴任。《神宗实录》修好了来不及升官,他母亲病逝了。黄庭坚赶紧返乡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他是有名的大孝子,后来入了“二十四孝”。守完母丧,回到朝廷政治风向又变了。 “新党”重新上台,开始清算“旧党”。尽管黄庭坚向来没有门户之见,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还曾公开说王是“一世之伟人”。但政治斗争总是那么残酷无情,人在官场被波及时往往身不由己。“新党”审查《神宗实录》的内容,从里面挑出了1000多条他们认为有问题的记载,说黄庭坚诽谤了宋神宗1000多次。无论他们怎么威逼利诱,黄庭坚始终不承认有污蔑先帝之辞。他的凛然正气让整他的人都觉得无地自容。最终史官们认定《神宗实录》有32处表述存在问题,其中黄庭坚所写“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成了首要问题罪名是“大不敬”。所谓“铁龙爪”,是王安石变法期间,一名太监设计的一种疏浚河道工具。用它治河劳民伤财,效果很差,所以黄庭坚才有此记述。面对审讯,黄庭坚仍不低头认罪。他淡定地说: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确实如同儿戏。“新党”们被他的胆气镇住。既然事实查不出问题,那你的态度就是最大的问题。 于是,从1094年起,黄庭坚开始了人生的最后十年,一段越贬越远的生涯。贬谪的诏书颁下来的时候,左右的人都哭起来,当事人黄庭坚却跟没事人一样,倒头便睡,鼾声大作。睡醒了,竟然还面有喜色。大家在想,这个大叔莫不是被吓傻了?于是好心提醒他说:黔州(今四川彭水)乃是蛮荒之地,少有人烟,凡遭贬此地者,皆水土不服,不病即亡。你不仅不担心,还很高兴,你是不是傻啊? 黄庭坚回答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整人的人,最见不惯被整的人这副超然的心态。过段时间,又把黄庭坚贬得更远,贬到了戎州(今四川宜宾)。在戎州,黄庭坚给住的破地方起名“任运堂”,意思是人生好比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管它好运歹运,该来就来吧。他可能还是喝着小酒,写着诗词,继续他的风流洒落。 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如此我歌我狂,吃吃喝喝,看破世情,整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