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七十八章 伟大 的苏轼(六) (第2/2页)
藤束木皮棺,槁葬路傍陂。 家乡在万里,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昔忝柱下史,通籍黄金闺。 奇祸一朝作,飘零至於斯。 弱孤未堪事,返骨定何时。 修途缭山海,岂免从闍维。 荼毒复荼毒,彼苍那得知。 岁冕瘴江急,鸟兽鸣声悲。 空蒙寒雨零,惨淡阴风吹。 殡宫生苍藓,纸钱挂空枝。 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 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 ——《自作挽词》 凄厉,恐惧,黑暗,这是一首对于生前死后都绝望透顶的挽歌,令人不忍卒读。用现代医学分析此时的秦观已是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但是,他的恩师苏轼却不能理解秦观的抑郁。 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驾崩,政局起了变化,被贬谪的人陆续被召回。六月苏轼从海南过雷州,与秦观见面。秦观向苏轼出示了他自作的挽词,苏轼读后哈哈大笑,认为秦观学老庄已经炉火纯青了,“齐生死,了物我,戏出此语”,不必当真。他把秦观的痛语当成了游戏文字,并未往心里去。可见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尤其是天性达观之人与悲观之人,更是难以看到事情的同一面。 这次重逢,秦观还作了一阕词: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 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江城子》 64岁的苏轼,52岁的自己,在秦观眼里只是两个“衰翁”,没有欢喜,反而有莫名的悲哀。漂泊多年,一言不发,这是秦观一生所写的最后一阕词。一个月后秦观从雷州北返。又一个月后在归途中病逝。当时他走到藤州(今广西藤县),困了,在光华亭下休息,梦见自己填过的一阕词。醒来,讲给别人听。讲得有些口渴了,说要喝水。人家把水取来,他却看着那水笑了。就在笑声中,一代词宗溘然长逝。此时,苏轼也在归途中,听到自己最爱的弟子病逝的噩耗,两天吃不下饭,“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经过多日的心情平复后,苏轼为秦观写下了最后的文字:“当今文人第一流,岂可复得。此人在,必大用于世,不用,必有所论著以晓后人。前此所著,已足不朽,然未尽也,哀哉哀哉!”秦观病逝仅一年后,苏轼也仙逝了。一个时代结束了。情深不寿。这或许是伟大文人的宿命,秦观亦不例外。 南宋初年,随着国事变迁,当年的党争之人多已作古,宋高宗下诏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大学士。至此秦观才得以彻底平反。这是他死后整整三十年的事了。他或许生在一个最好的时代,用他的婉约词在历史上取得永恒的一席之地;或许生在一个最坏的时代,遭遇残酷的党争而无法调适,以致过早结束了他的一生。他的命运随同苏轼、黄庭坚等师友而浮沉,却无法像他们一样乐天知命,缺乏旷达不羁的胸怀,因而常常流露出一种备受压抑的悲哀。 得知自己被贬后,他写出了“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悲怆之句。而同等遭遇的黄庭坚,却跟没事人一样,倒头便睡,鼾声大作。在尝遍了现实的残酷后,他的内心越来越灰暗,以至于写出来的词句十分凄厉。而苏轼以佛道思想看穿忧患,以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吟出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声。北宋僧人惠洪《冷斋夜话》记载,秦观被贬雷州后内心凄怆,作诗曰:“南土四时都热,愁人日夜俱长。安得此身如石,一时忘了家乡?” 黄庭坚被贬宜州(今广西河池),则内心坦然,作诗曰:“轻纱一幅巾,短簟六尺床。无客白日静,有风终夕凉。”而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写诗说“平生万事足,所欠惟一死”,则有一股豪迈之气,不受梦幻折困,可畏而仰哉! 遭遇同样的挫折,苏轼以旷达、洞穿生死的心态排解,黄庭坚以随遇而安的心态调适,只有秦观,带有“钟情”的特质,虽然也抄佛书、学老庄,却始终未能超脱,背负着沉重的枷锁,直至人生绝望。 我们读苏轼,读黄庭坚,都希望自己是苏轼,是黄庭坚,能够活得洒脱。但现实往往是,我们很难是苏轼,很难是黄庭坚,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秦观——懂得了很多豁达的道理,却依然纠结于人生的苦痛。超脱,说起来容易而已。 因此我们在膜拜苏轼和黄庭坚的同时,也应当对秦观的不幸抱有深深的同情。或许也正是这种敏感脆弱的心理特质,才能使秦观写出了独步千古的婉约词。据说,苏轼经常写完词后就拿给“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和张耒看,迫不及待地追问:“何如少游?”跟秦观比,怎么样?可见在苏轼的心目中,秦观虽是自己的弟子,但其写词的水平已经达到了自己要拼命追赶的程度。晁补之则评价说:“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 历代对秦观的词评价都相当高,认为他写的词才叫正宗。将士大夫生命的悲歌倾注词作中,语句虽婉约,却少了柳永“语词尘下”的毛病,同时在苏轼被诟病的“以诗为词”之外另辟新径,使得秦观一人雄霸元祐、绍圣、崇宁三代词坛,并成为词史上上承柳永、下启周邦彦的关键性人物。500多年后,清初才子王士祯经过高邮,想起了多愁善感的一代词宗: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 苏轼,黄庭坚,秦观,千百年来还是活在人们的心中。还是那一颗颗闪耀的巨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