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八十九章 日落西山(二) (第1/2页)
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历史,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这一目标经过变法很快就得到了初步实现,朝廷获得了足够的军事物资和兵源。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宋神宗发动了对西夏的大规模战争,结果宋军惨败。宋神宗欲立盖世奇功的梦想破灭,很快就忧郁病死。 宋神宗死后,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朝廷的实际掌控人是宋神宗时期的高太后。高太后此时成为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否定熙宁变法,开始了元祐更化。高太后病死后,熙宁党人势力又起,元祐党人纷纷遭贬。 很想有所作为的宋哲宗可惜英年早逝,而且没有儿子,他的异母弟弟赵佶在向太后的极力支持下即位,即宋徽宗。宋徽宗即位后,朝廷权力移至向太后手中。向太后也反对熙宁变法,熙宁党人再遭打压,元祐党人势力又起。半年之后,宋徽宗开始主政,宣布平息党争,建元年号“建中靖国”,意思是不偏不倚,团结治国。不料向太后很快就去世了,宋徽宗立刻更改年号为“崇宁”,开始崇尚熙宁变法,启用熙宁党人。 蔡京的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熙宁年间,经王安石举荐,蔡京进入中书礼房学习公事。由于王安石的支持,蔡京官运亨通,一路扶摇直上,不久官至中书舍人、龙图阁侍制、权知开封府。元祐更化时期,蔡京作为熙宁党人,被贬出朝廷,到地方为官。宋徽宗亲政之后,起用熙宁党人,此时王安石早已去世,蔡京便以熙宁变法继承者的形象出任宰相,重新启动了变法改革的大业。 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蔡京被任命为宰相,上任后立即下令重新推行宋神宗时期的各项新法。此时有个名叫许天启的熙宁党人,当时担任陕西转运副使,为了迎合蔡京,请求朝廷铸造折十钱。王安石变法时,曾经大量铸行折二钱。此时若铸行折十钱,名义价值比折二钱骤增五倍,侵害百姓利益意图过于明显,蔡京颇为顾忌,所以暂铸折五钱,试行以观其效。当年五月,朝廷下令陕西、江州、池州、饶州、建州,将准备当年铸造小平钱的铜料用来铸造折五钱。折五钱铭文“圣宋通宝”,其重量比小平钱略重一些。折五钱名义价值是折二钱的两倍半,试行成功,未出问题。不久之后,朝廷即下令按照陕西大钱形制铸造折十钱,限当年铸行折十铜钱三亿文,折十铁钱二十亿文。 蔡京之所以这么做,一是认为折十钱在折五钱已经进入流通的基础上铸行,比折五钱仅大两倍,不会引起市场剧烈反应;二是估计当时钱币流通总量约为两千亿文至三千亿文,初行折十钱的数量不足钱币流通总量的百分之一,对货币购买力影响不会太大;三是考虑折十钱在宋仁宗时期已有先例,可以参照祖制铸造。 徽宗朝铸造的崇宁重宝、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宣和通宝等铜钱,其上文字据信都是徽宗御笔,做为收藏品倒是颇有审美价值。不过,如此频繁地更铸货币,可见当时朝廷财政与币制之混乱,末世之相已现。 六十二年前,即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军攻打西夏,陕西供应军费不足,所以奏请朝廷铸造大铜钱与小平钱并行,大铜钱以一兑十。此后,又造折十铁钱,引发民间盗铸,于是钱法大乱。朝廷经过频繁调整钱法,方才逐步平息了钱法的混乱。此时,蔡京采用陕西大钱的形制铸造折十钱,是为托借祖制,取得货币改制合法性。 折五钱铭文“圣宋通宝”,折十钱铭文“崇宁重宝”。从出土文物看,“圣宋通宝”数量极少,其原因是铸行不久之后便改铸“崇宁重宝”。北宋时期铸行虚币大钱,多采用“折”字表示其折合的,例如折二钱、折五钱等。宋徽宗时期铸行“崇宁重宝”,最初便被称为“折十钱”。 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十月,宋徽宗下令将“折十钱”改称“当十钱”。《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诏改折二、折十并作当二、当十称呼”。 陆游《家世旧闻》卷下亦载:“初,熙宁间铸折二钱,故崇宁大泉始亦号‘折十’,已而群阉谓徽宗乃神宗第十子,而‘折’非佳名,遂称当十,已而遂降旨云。”“崇宁重宝”铸行初期曾经被称为“折十钱”。但是宦官们认为宋徽宗是宋神宗的第十个儿子,将新铸行的“崇宁重宝”称之为“折十”,是非常不吉祥的。所以宦官们建议将其改称为“当十钱”,朝廷便下旨改变了它的称呼。严格来说,“崇宁重宝”在崇宁二年诏改之前,应被称为“折十钱”;在崇宁二年诏改之后,便应被称为“当十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