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百零一章 清明上河图(五) (第2/2页)
,在北宋经历了40多次特大火灾,死亡者不可计数。消防是当时朝野最严峻的安全问题。开封的防火措施非常严密,除了夜市,通常在居民区,半夜时分不得燃烛照明,无论何人,在夜间用火前,必须先报厢使,获许后才可行事。凡后半夜见泛火光之家而未申报者,厢主和判府必须双双到场查勘。如堂堂枢密使狄青半夜烧纸祭祀,家奴忘了事先通报厢使,遭到厢主和知制诰的严厉盘查。 画中体现出察看火情用的望火楼形同虚设,望火楼下的兵营改成了饭铺。画中唯一的望火楼已摆上供休闲用的桌凳,楼中无一人守望,传报火警的快马不知在何处,望火楼下的两排兵营式的平房已被改作饭馆。北宋军队从事商业运作和运输活动已成势头,更加剧了军队的腐败。北宋末的消防系统连同其军队一样,皆颓败至此。可以讨论的是,该处建筑是否为望火楼,还会有不同意见,但至少可以确信,该高台是一个与军事或安全有关的瞭望台。 严峻的商贾囤粮问题。商贾囤粮预示着朝廷将失去开封的粮食市场。根据船舶专家的研究,画中绘有11条专事运输粮食的漕船,大多是拱形仓。它们大多停靠在两个紧密相连的粮食码头,占据画面的七分之一,成为全卷的欣赏热点之一,也是作者界画技艺最精彩的一段。 欣赏者都会被其严谨的绘画技艺与真实的生活气息所感染,而忽略在这段画面的背后深藏着核心问题:北宋官府与商贾为控制粮食市场曾经展开过激烈竞争的历史。画中绘有两处装卸工卸船的场景,一处是货主们得意地指挥着雇工队伍卸粮,还有一位船主邀同伴到酒店里享乐;另一处是监工向力夫发放签筹。粮食被装卸工转运到开着饭铺的深巷里,那里不可能有官仓,一定是私仓,这是开春后首批抵京的漕粮,以供青黄不接之需。粮贩子指挥卸粮。 要注意到,据史载,在以往,漕粮运到开封后,“下卸即有下卸指挥兵士,支遣即有袋家”,但画中没有一个督粮官和兵卒到场监运,显然,所有的粮船中没有一条是官船,这意味着朝廷丢失了国粮的储运能力。这并不是作者漏画了官府的漕船、官仓和督运官,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景况,揭示了潜在的官粮危机。画面上所画的粮船高起的船帮表明粮食已经下卸完毕。粮食为百价之根、平安之本,因而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立国之本。画家如实地展示了政府大力紧缩漕运粮食的开支后,私家粮商立即填补了这个真空地带的境况。画中的私家粮船和粮商在开封显得十分活跃,他们所拥有的是可运载万石粮食的大型漕船,其资本实力相当雄厚,这意味着朝廷将很快失去平抑粮食市场的能力,等待的将是剧烈的社会动荡。画家是否在此表达了焦虑的心情? 慵懒的递铺官兵。慵懒的官兵使这座城市失去了保护。画家在城门外附近画有一户宅院,四周有沟濠相围,濠内的墙上交叉排列着尖刺,一座木桥与院门相连,门前坐卧着9个兵卒,另有一人欲往里走,院门外有两只木制公文箱,左侧的公文箱摆放在卧兵前,右侧的公文箱上趴着一个打瞌睡的士卒;外墙倚靠着一枪一戟和三面旗帜,显然这是一队公差,像是在这里待命多时,已很疲惫了。在朱漆对开大门上贴着公文告示,一扇可视其侧,门上有辅首,门钉上系着的绳子一直拴到后檐墙上的墙钉,保持大门的敞开状态。院门内,画中只出现了一进院落,正房门口建有门罩,正房与厢房有回廊相接,院子里躺卧着一匹吃饱喝足的白马,在它的前面摆放着粮草,一个马夫手持缰绳,斜倚一侧,似乎在等待马的主人。由于画幅的关系,后几进的院子被省略了,该院落多被视为是一座官宅。 《东京梦华录》载:“城濠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看来这是一座衙署,不可能是官宅,官宅门口不会张贴告示。根据古代房屋建筑的规制,装有五排门钉,这样的衙署的品级是比较高的,像这种高等级的衙署不在城里,而在城门口外,唯一的可能就是递铺。这是朝廷公函送往外地的第一站,也是地方差官的函件送达朝廷前的最后一站,故设置在内城之外,以防夜间城门关闭后差官无处歇息。宋代日趋发达的商业经济促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逐步形成了出门早行的习惯,常常是五更戴月行、日暮披星归,这在文学作品里也多有反映。由于北宋后期冗官、冗兵、冗费等弊政,图中本应在清早出行的差役队伍,快到晌午,差官还迟迟不出,真实地表现了北宋末年拖沓低效的吏治局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