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二百四十六章 女中豪杰(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百四十六章 女中豪杰(二) (第1/2页)

    古人常说,诗言志,词言情。谈理想的诗都给唐人写尽了,宋代文人就转向谈爱情了。所以在宋代即使像欧阳修、柳永为代表的这样的大词人,也写过不少描写男女情事的“艳词”,苏轼也不例外。因为有这些词坛的领袖带头,“艳词”之风在北宋非常盛行。李清照的父亲本是苏门学子,她家又与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经常往来,所以受“艳词”风气感染写一两首实属平常。何况她在词中描写的挑逗对象是自己的夫婿又不是外人。

    李清照之所以在词中挑逗丈夫,除了因为上述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夫妻二人结婚后,聚少离多。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李的父亲因犯事下了大狱。当时赵明诚的父亲身居丞辅之位,李清照曾写信央求公公帮忙捞人未果。后来受到父亲的牵连,李清照被赶出京城,于是回山东父母家中居住。而她的丈夫赵明诚却在京城当官。因此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之后,不久就被迫分居两地,这样的时间大约持续了两年。

    她一直独守空闺写下了许多闺怨词,比如《醉花阴》、《一剪梅》。在诗中她为了盼夫婿归家,一直等到“人比黄花瘦”。写《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时,正是他们小别胜新婚的时候,因此李清照才会表现得格外热情。赵明诚在京城当官,自然有的是机会出入风月之地。所以对于夫妻间的事,他是一点也不着急的。可是李清照看到他没有表示自己就坐不住了。所谓: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于是李清照先是演奏音乐撩拨夫婿,结果发现丈夫无动于衷。于是只好化好妆,穿上薄透的纱衣,让他见识到自己的美好。无奈赵明诚还是在那儿学“柳下惠”,于是李清照只好咬着赵明诚的耳朵,对他直说了:晚上帐子里好冷啊,你不来替我暖暖床?

    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说说而已,不要当真),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然而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

    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求售,索钱20万文(200两白银啊,大致相当今天20万元人民币)。他们留在家中玩赏了两夜爱不释手。但是计无所出,只好恋恋不舍地归还了人家。为此“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新婚后的生活,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可惜好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

    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其时被列党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罢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九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赵挺之却一路升迁,六月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为救父之危难,李清照曾上诗赵挺之。

    对此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惜均未奏效。被罢官后的李格非只得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