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百八十一章 高宗禅位(二) (第2/2页)
己无能的掩饰和借口。虽然完颜亮志向宏大,但是这次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南侵之举会让他回不到故土去。 金使不顾及高宗的颜面,当着百官的面辱骂他,南宋的君臣都无地自容,这种屈辱皇上受得了,爱国的大臣和民众可受不了,他们的民族感情被再次唤醒了。第二天,高宗坐在大庆殿等待百官进奏,这时候都堂内人声鼎沸,众大臣都在讨论战事。第一个来奏的人是陈康伯,他跪地奏道:“皇上,金使廷辱圣上,金贼豹狼之心,昭然若揭,眼下金主率百官住于汴京,百万大军压境,请皇上速作圣断,调派兵马屯守江淮。” 高宗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陈康伯惊叫道:“皇上,此事十万火急,万万不可拖延,大敌当前,优柔寡断乃兵家之大忌,应速派兵马,前去江淮防守,尽征全国之兵以守国门。” 但是高宗对战事已经非常厌倦,只想逃离此地,到一个没有战争的地方,心想这个陈康伯怎么这么不懂皇上的心思了。于是,他长长叹了口气,没精打采地望了陈康伯一眼,很失望地说道:“卿看今日之天下,何人能抵金人何兵可战江淮”“皇上,臣以为张浚可用,虽张浚年过六旬然雄风犹在,当年帅雄师击溃伪齐,使刘豫父子钦恨河南,今日张浚若能坐镇建康,必可扼江而拒金蹄。” 高宗淡淡一笑,仍是摇了摇头,轻声道:“朕意已决,宜速幸蜀地。陈康伯还想说什么,立于旁边的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上前道:“陈大人,今日天下,中外懈驰,无战弁备,将帅骄奢,兵卒懒惰,军纪不整。将帅之人大多结交内官,以固权位,披坚执锐之士,多去经商赚钱,良弓锈断,战马肥死,何人还能守边!” 这席话不知是说给皇上听的,还是说给陈康伯听的,也不知是帮皇上说话,还是发泄不满。陈唐伯再次跪地固请:“皇上,昔日我朝初创之时,国无定都,兵不过万,皇上仍不屈于金廷,飘洋南渡,匹马过江,航行海上仅六臣相随最终仍能保存赵氏,使天下有宋。今日本朝有兵三十余万,却不敢战,臣不敢言退。今日之事,臣认为有进无退。” 高宗看了一眼伏在地上的陈唐伯,忍不住叹了口气。陈康伯继续慷慨奏道:“皇上,臣愿以全家老小作为人质,请皇上下诏拒敌。” “那好吧,卿且与众臣议议如何战。”高宗口气终于有所松动 “谢皇上。”陈康伯连磕了几个头,他终于从皇上口里讨得抗战的口谕。陈康伯刚出殿,就见都堂门口已有几个人急得来回踱步,突见陈康伯出了殿,便向这边奔来。 “陈大人,皇上态度如何” “怎么样,皇上同意拒敌了吗” 陈康伯对着迎上来的工部侍郎黄中、枢密院使叶义问、右相朱倬等人高声叫道:“皇上已下口谕,今日不论和与守,直问战当如何” 众人一片欢呼,回到都堂,开始讨论如何与金人开战。 都堂里的众臣正在争论何人可统三军,有的说张浚,有的说刘锜,还有的说万俟卨(moqixie)。现在也只有这几位曾带兵抵抗过金兵,且曾位列执政。 一名内侍急急忙忙跑来,尖声宣道:“皇上有旨,宣众臣上殿见驾!”众人马上一齐向大庆殿奔去,见过高宗后,垂手立于两侧。 高宗扫视了众臣,见个个表情庄严,便叹了口气,说道:“朕刚才又想了想,眼下应作和战两手准备。朕想派一使臣随金使北去,至汴京议和,众卿以为如何” 工部侍郎黄中出奏道:“臣以为在金使出发前,我朝应举国为渊圣皇帝举哀,一可向金虏表明我朝忠孝之礼,二可聚天下同仇敌忾之心。朝廷与仇虏通好二十余年,我朝未曾一日言战,而金虏未曾一日忘战。虎狼之心,路人皆知,皇上万万不可轻信金贼之言,应加紧备战,以防不测。 高宗挥挥手,有些不耐烦地说:“朕不是同卿讨论如何战吗现在,朕想派人北使,何人愿前往”一般来说,战时出使军前,多应枢密院执政。战事在急,正使叶义问不能去,自然副使周麟之是必然人选。 “周大人愿不愿前往”高宗去看周麟之。 周麟之原本只是地方的刺史,后结交张去为才调进京,位列执宰。他本是贪生怕死之辈,听皇上点了名,忙伏地泣道:“皇上,金主久有南下之心,此次臣前往怕有辱使命,以伤皇上的明察。” 高宗气愤至极,怒道:“看来朕用卿为枢密院使已是失察了,那卿就回家去罢!”周麟之闻言伏地泣道:“臣谢恩。”周麟之是宁愿不做这个官,也不到江北去送死。“皇上,老臣愿前往。” 众人一看,原来是户部侍郎刘岑慷慨请行,高宗有些激动,动情地说道:“卿年过六十,仍要为国请行,朕很感激。” “皇上,臣已年老,不惜一死,今日北去若有议不合,当以臣血溅完颜之衣。”高宗感动之余,听了这话猛一愕然,看了看刘岑,马上改口道:“刘大人,朕若派六十老人出使,于心何忍。卿还是在朝为朕出谋,由枢密院参事徐嘉前往吧!” 徐嘉忙伏地领旨。高宗又看了看陈康伯,问道:“陈爱卿,刚才执宰议的如何” 陈康伯出列道:“臣等皆以为可战,至于诸帅之议,有人以为张浚,有人以为刘锜,臣以为张浚可胜任此职。” 叶义问出列道:“臣以为张浚不可胜任,昔日富平之战,浚丧失四十万兵马,使陕西六路拱手与金。后来虽取得江淮之战的胜利,灭了伪齐。然他刚愎自用,经酿淮西兵变,只有老将刘锜,文武双全,有一代儒将之风,在顺昌之役,以三万之众,破兀术十万之师,威震中原,声播北廷若起用刘锜,定可使金虏闻风丧胆,淮北可传而定。” 下面的百官议论纷纷,有的说张浚,有的说刘锜。 高宗想了想,现在故帅宿将凋零败落,也只有这二人了,可张浚这人虽二度为相,明受之变有勤王之功,后又有破伪齐伟绩,可他也打过败仗缺点也不少,当年若不是赵鼎讲情,怕早远窜海南去了,现在用他并无多大把握。刘锜嘛,倒是一位奇帅,当年能以三万步卒破兀术十万铁骑,重创兀术精锐,使之哭号北去,不敢南望。但刘锜已年老体衰,又有病缠身能否宝刀不老,重返疆场不得而知。 下面的臣子们还在喋喋不休,吵得高宗头都要炸了,见众臣还在为谁出来御敌争吵,便敲了敲御案,高声道:“此事再议,以后议好了再奏。说罢起身而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