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百十五章 宋代第一牛人辛弃疾(四) (第1/2页)
公元1177年春天,辛弃疾又从京西路转运判官改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这一年冬天,他又被改任为江西隆兴安抚使。到了第二年春天,刚上任三个月的辛弃疾再次受诏入京。总之,辛弃疾的官位是不断的倒腾,让我们觉得是没有片刻的安宁。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并不难找,只不过是朝廷不愿让一位主张抗金的将领长久在一个地方呆着,怕他们在一地久了积蓄起强大的力量,不好指挥他们,仅此而已。 不知不觉,不断的奔波中辛弃疾已经39岁了,他再次被派往了杭州,16年来朝廷对他的任命是东遣西调,但是不管怎样的派遣就是不让他实现驰骋沙场的愿望。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宦途失意,难得安宁,而战事未休,国仇未报,自己已是白头,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40岁已是不惑之年的辛弃疾,此时却充满了疑惑。为何收复失地明明是好事,但是帝王朝臣无人敢应,大宋王朝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直到他遇到了陈亮一位和他一样坚决抗金的勇士,给了他答案。 陈亮为人豪迈,文采斐然,与辛弃疾一样,他也是个坚定的抗金文人,但是因为属于主站派,他遭受主和派的打压,低如尘埃。 他们一见如故,引为知己相约共同完成理想,相互扶持。在杭州上任没多久,辛弃疾就迎来了机会。 当时湖南多地的土豪劣绅组建了军团,到处欺压百姓。此事被上报朝廷皇帝问:“谁敢前去镇压。”朝中大臣无人敢应,最后只有一人上前说:“可派辛弃疾前往。” 于是辛弃疾被火速派往湖南,镇压军团。期间辛弃疾查抄了土豪劣绅的家产没收了兵器,为了更好地平息盗寇,他向朝廷申请创立一支军队,朝廷很快就同意了。就此,飞虎军诞生了! 他为军队安营扎寨,购买兵器,日夜cao练,很快这支军队“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但是兵权向来为帝王忌讳更是为对强硬对外软弱的赵构所不容。 公元1181年,40岁的辛弃疾遭人构陷,被扣上了“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莫须有罪名,皇帝将他罢官。于是辛弃疾彻底地放飞了自我。他来到江西上饶,在带湖修建了一座奢靡的庄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竹林郁郁葱葱,荷池稻田相映成趣。 不是说我贪污,我就花给你们看! 不是说我好色,我就多娶几房小妾! 金兵大军压境,与我何干我不过是一介百姓! 辛弃疾应该是心灰意冷了,他不再寄希望于朝廷,也不再渴望沙场驰骋,他想当个快乐的山野村夫也不错。终于他扑向了青山绿水,大抵这是古代文人共同的归宿吧! 闲居带湖的日子,是辛弃疾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他给自己的庄园起名“稼轩”,也以此做了自己的号。他沉迷于悠闲淡然的生活,他的诗也从抑郁不得志的表述,变成了生活小事,灵动轻快,妩媚动人的独白。他的家是他寻到的人间仙境,从此人间少了一个豪迈之士,多了一个隐居词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元宵灯节,他出门看花灯,也看到了心爱的姑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与好友出门游玩,他沉迷于青山绿水间。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他没事去村里散步,看到一家五口热火朝天的干农活,最小的儿子却在溪边偷懒。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夜晚喝醉了,他醉倒在松树旁,突然树枝一动,还以为它是想来扶自己,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 此时的辛弃疾,是不是就成了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文人? 我们很难想象,曾经的少年将军,鲜衣怒马,意气风发,如今却成为了一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