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儿的朝代_三百三十一章 没道理的理宗(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百三十一章 没道理的理宗(一) (第2/2页)

明确规定。金亡以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赵范节制江淮军马以为策应,正式下诏出兵河南。不久,全子才收复南京归德府。随后向开封进发,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全子才占领开封后,后方没有及时运来粮草,以至全子才无法继续进军,贻误了战机。半个月后,赵葵又兵分两路,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继续向洛阳进军。宋军到达洛阳,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留守东京的赵葵、全子才看到战机已失,加上粮饷不继,率军南归。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理宗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端平入洛”策略的具体实施,使得南宋错误地估计了自己所面临的形势,发力过猛,过早惊醒了蒙元,使得凶悍的蒙古军队迅速的调整方向,向南宋朝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南宋朝廷与蒙元结盟后,错误地估计了大势。但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理宗同志实在是志大才浅,能力跟不上想法。宋理宗端平元年正月初十,宋、蒙联军攻破金哀宗最后的栖身之地蔡州,金国灭亡。宋大将孟珙运金哀宗骨殖回到临安城,献祭太庙,朝野上下,喜地欢天。同时,蒙古军队因天气即将炎热,加之后勤补给难以筹集,所以将军队撤至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也只有小股蒙军,河南地区一时成为宋、蒙双方无人驻军的地方,成为一块闲置之地。年轻的宋理宗一时踌躇满志,连续派出3批使者,去河南地区祭祀祖陵,各方的建言也纷至沓来。其中主张趁着蒙古人北撤之时,王师北伐,“占据潼关,收复三京!”的提议甚嚣尘上,所谓三京者,即北宋时期的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虽然反对的声音很多,甚至有经验的边陲守将几乎都反对这个军事战略,但是最终还是形成决议,从淮西一线调集6万宋军,进行北伐。

    虽然从宋、元盟约的角度来说,宋军北伐河南属于背约行事,但是从一般军事战略的维度来看,宋军挥军北上河南也是有着相当的战略意义。金国灭亡之后,蒙古上层决策人物耶律楚才就提出,要准备先下手为强,进军中原,再图江南之地的想法,只不过是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落实。宋军如果真的及时填补这一地区的军事空白的话,不但收复、扩充了南宋疆土,而且也为南宋王朝在北方建立起了一大片战略缓冲区域,所以,这件事也有它的建设性与合理性。问题就出在具体落实这件事的时候,起首就出现极大的缺陷。

    设想宋军占领潼关之后,那么,这潼关距离清河有3000余里,这样漫长的战线上一般需要15万宋军摆在这里,而北伐的宋军不过区区6万人,占据、夺取一关三京之后,南宋决策者们就没想到蒙古军队的反击吗?另外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即便这6万军兵,粮秣辎重、后勤补给都是供不上,难道还要分兵出去筹粮筹款?即便如此,所谓的入洛还是逶迤进行了。

    宋军以1.3万人做先头部队,1.5万人做预备队,兵锋直指北宋时期的西京洛阳,折腾了将近一个月,这支宋军进了洛阳城,他们眼前西京洛阳几乎是一座空城,偌大的西京洛阳仅仅剩下300户人家,阖城无生机,宋军上下面面相觑。几乎同时,得知南宋军队北上进军河南的消息之后,蒙古军队迅速出击,开始攻击宋军。就在宋军进入洛阳的第二天,蒙古军队就攻击了宋将杨宜一部,几乎全歼杨部军队。接着,进入洛阳的宋军被蒙古军队围困,南宋端平元年八月,断粮4日的宋军狼狈撤出西京洛阳,撤退过程当中,被蒙古骑兵掩杀,军兵折了大半。触一发而动全身,在开封城内的宋军得知洛阳宋军惨败的消息之后,也纷纷丧失斗志,很快,粮草渐尽,谣言四起,军心浮动。断粮4日后的宋军遂撤军南返。

    端平入洛行动失败的后果有一点毋庸置疑,端平入洛的失败,直接导致宋、蒙之间撕开脸面,直接开始厮杀。也就是说,这次军事行动的失败,成了宋、元战争开始的导火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