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卷二 第245章 李恪李泰的震撼 (第3/3页)
王玄策也就不再坚持,当即派人去请萧瑀回来。 不多时,众人再次齐聚李承乾的大帐之中。 商议起了接待使节团的事宜。 要不怎么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呢? 有了萧瑀这个经年老臣的参与,众人都松了口气。 在场的,估计也就他这个老学究对此最有经验了。 “殿下,吐蕃、吐谷浑、就连突厥那边都派了使节团过来。”就在他们刚商议完之时,刘三进来说道。 李承乾愣住了。 大唐派使节团来,他能理解,这几个地方派使节来作甚? “无妨,他们这是来打探虚实的。”萧瑀随口说道,“就照接待大唐使节的规格,降低一个规格便是。 如今大明王廷也算是这天下一番势力,这样的事情,以后经常会发生。” “这样做不好吧?”王玄策说道,“都是使节,规格有所差距,不是待客之道。” 萧瑀闻言,不悦地说道:“我大唐来的使者是两位王爷,他们的使节凭什么跟我大唐的比?” 王玄策一想,好像是这个道理。 对于这个,李承乾也不懂,也就这么着。 “殿下,要不借着这次机会,殿下正式加冠?”王玄策说道。 他这里说的加冠,是王冠。 虽然李承乾自封明王,但一直以来却少了那个仪式,从法理上来说,他这个明王颇有草头王的意思。 长孙冲也道:“微臣觉得也可,刚好万国来朝,正是时候。” 萧瑀在一旁,不吱声。 大唐说是万国来朝,那都是极其夸张了。 你倒好,区区四国使者也敢说这话? 关键是,这话你配说么? “行。”李承乾想了想,倒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对,他现在的确是缺一个正式昭告天下的仪式,这一次有附近几国的使者见证,倒也不错。 对于合不合理,管我什么事儿? 我干的就不是合理的事儿! 又商量了一番后,众人散去。 当王玄策和长孙冲临走时,李承乾悄悄对他们俩说道:“这一次都跟人学着点儿,下一次本王希望是你们自己主持这一切。” 两人当即点了点头。 贞观六年七月十一,大唐的使节团正式进入大明王廷的境内。 兵部侍郎伊原峰率三千怨军于德阳城外,亲迎使团。 而日月山这边,两部尚书带着为数不多的文武官员则是在日月山外城尽头,恭候多时。 至于李承乾,他则是在日月山内城等着。 不管是出于他长兄的身份,还是明王的身份,都没有亲迎的道理。 不过在城头之下,长乐却是一身华服等在那里。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慕容婉秋,她虽然跟李承乾回了日月山,但李承乾却是不曾限制过她的自由,任由她在大明王廷的范围内活动。 这会儿却是坐在长明酒楼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 “末将伊原峰,奉明王殿下之命,在此恭候贵使。”德阳城外,伊原峰高声说道。 他要在这里,和大唐的军队交接使团的护卫之权。 换句话说,除了使团的千余人外,护送使团的一万兵马只能留在这里,暂且扎营。 其实,这些兵马本应该撤回去才是。 可因为听闻还有吐谷浑、突厥、吐蕃的使者要来,李承乾刻意让这些兵马扎营在此。 为的就是以防万一。 “有劳伊将军了。”李恪说道。 看着伊原峰麾下数千悍勇之士,他也是感慨不已。 一旁的李泰却是没有多言。 也只是看着。 两人心里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贵使,请。”伊原峰说完,便护送着李恪两兄弟朝着日月山而去。 “青雀,咋样,累不?”路上,李恪问道。 李泰却是摇了摇头,说道:“累是不累,就是太过于震撼了一些。” 他们想过李承乾的大明王廷该是什么样的,但是想象中的总是和现实看到的是有区别的。 当然,也是因为他们还小,除了长安,真没去过什么地方。 在他们的想象中,赤水源就算不如长安,但也至少跟地方上的那些州府相差不大才是,可谁又能想到,竟然是这样一片荒芜的景象。 在这样的环境中,从无到有,一手建立大明王廷,可想当初起步之艰难。 “大哥吃苦了。”李恪感慨了一句。 不多时,众人来到了日月山。 普西偌和伊原锡也早已在这里恭候多时,见到使团,则是笑道:“大唐使团不远千里而来……” 寒暄了几句后,李恪李泰两人也便下了马,在普西偌等人的簇拥下,朝着日月山内城而去。 这一路,他们看过太多的荒凉,只有到了这里,才看到了一丝丝的人间烟火气。 而在城门之下的长乐,看着自己的两个哥哥,早已是泪眼婆娑。 多久了,她记不得了,终于在今时今日,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哥哥。 小女孩儿嘛,感情丰富些,那一瞬间就感觉自己受了好大的委屈。 “二哥、三哥。”说着,当即就哭着跑了过去。 /91/91421/l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