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三章 永不加赋 (第3/3页)
所有勐的抬头:“可是殿下前些日子悬赏的新种?” 朱允熥点点头,招招手:“此乃辣椒,种子都是生的,这时节种下培育幼苗虽然有些迟,但也不算太晚。孤看过,大抵有三种,上林苑监还要分开种植。” 而后,朱允熥又指向被人抬过来的橡木桶。 “此物,便是红薯,乃可令我大明子民饱腹之物。不宜栽种于积水处,也不可种于黏土地,当选松软少水的沙土地,分叶苗扦插栽种,农肥稀释滋养。” 袁素泰听着朱允熥的介绍,双眼大放异彩。 连连招呼过来身后的同衙官员:“辣椒取籽,栽种在前湖边新垦出来的那片菜地,派人专司看护,要防虫,每日记录长势,本季以育种为要,下季要再培育分辨种植区别。” 几名官员便立马带着上林苑监的经年老农将那一袋子辣椒带走。 朱允熥也不假阻拦。 自从洪武二十五年开始,上林苑监在培育农作物上便有了长远的发展,如今都已经开始尝试杂交的上林苑监,单纯的培育辣椒,不是难事。 而袁素泰最后,则是将全部的精力和注意都放在了摆在自己面前的橡木桶上。 饱腹之物。 扦插栽种。 土质松软。 太孙说的每一个字,都被镌刻在自己的脑海之中。 转瞬,袁素泰便拱手道:“前湖和琵琶湖中间,有块地土质颇为松软干燥,乃沙土地,周围山林今岁刚被砍伐,光照也足,想来足以扦插栽种红薯。” 朱允熥一听上林苑监里就有这样的地,哪里还愿意等待。 谁知道现在这桶红薯藤还能生产多久,按照范虫所说,原本还有另外好几桶枝叶都已经枯萎、红薯腐烂。 他也不敢耽搁久了。 当即一帮人便乌泱泱的去了前湖和琵琶湖中间少水的沙土地上。 “先要将地起垄,做好排水沟,随后可以扦插了。” 看着已经被翻垦过的地,朱允熥直接了当的吩咐道。 红薯实在是太好种了。 甚至只要有块旱地,稍微的准备一下,再将枝叶扦插进土里,灌既上稀释的农肥,后面几乎就完全不用照料了。 袁素泰点点头,已经布满泥土的大手一挥,当即就有一帮穿着农衣的上林苑监官员带着一帮老农进到地里开始起垄。 趁着这个机会,袁素泰又到了橡木桶边,伸手掐下来一根枝叶,看向朱允熥:“殿下,只需如此扦插进地里即可?此物当真能让我大明百姓饱腹?” 一旁的夏原吉心有所感,稍稍上前两步,想要更近一些的观察这位已经官至从三品的上林苑监监正。 朱允熥亦是走到橡木桶旁,招手邀请袁素泰和夏原吉两人一起过来分红薯藤。 几名上林苑监的官员立马殷勤的上前,拿着一个竹篮站在一旁,好等太孙和监正分好红薯藤就可以放进竹篮里。 朱允熥则是一边分,一边说道:“红薯算得上是最容易栽种的作物了,且不要求地力。而大明也并非所有的土地都是上好的水田,还有无数的旱地。往日里栽种水稻、小麦不足产,如今有红薯,便可弥补旱地贫瘠的产出,且远比水稻的产量更高!” “殿下,敢问这红薯能亩产几何?” 袁素泰停下了手上的活计,目光真诚的注视着眼前的皇太孙。 朱允熥却是一下愣住。 脑袋里飞快的换算着明制重量。 一旦约有一百二十斤左右。 红薯的亩产是多少? 两千到三千公斤。 那就是四五十石的亩产。 只是…… “估摸不下于二十石的亩产!” 朱允熥最终给出了一个极为饱受的亩产数字。 毕竟这个时候的红薯很显然不能和后世想必,后世的高产红薯那是通过了培育和改良的。 然而。 二十石的熟悉一说出。 整个现状一片哗然,而后就陷入到深沉的寂静之中。 夏原吉长大了嘴巴,他清楚的记得原本在宫中的时候,太孙殿下说的是十石的亩产,那个时候自己等人就已经是极为不相信,甚至燕世子都愤而反驳。 如今太孙殿下竟然说这红薯能达到亩产二十石! 二十石啊! 哐当一声。 已经归为从三品的上林苑监监正袁素泰,彻底失神,哗啦一下整个人就跌坐在了地上。 一旁,围着三人的官员们,也纷纷都震惊不已,犹如听到了天书一般。 “二十石啊!” “亩产二十石啊……” “我大明如今最高产的田地,亩产也不过三四石……” “呜呜呜呜……” “若是……呜呜呜……若能二十石亩产……” “我大明足可永不加赋啊!” 转瞬之后,堂堂的从三品上林苑监监正袁素泰,已经是嚎啕大哭了起来。 一边哽咽嚎哭,一边还不断的抽噎道:“二十石……二十石……便是只有十石,我大明便可永不加赋!便可永为中原正统啊!” 随着袁素泰嚎哭起来。 整个红薯地上,从上林苑监的官员到那些为上林苑监雇佣的农户,也都纷纷哭了起来。 一时间,这处神烈山脚,哭声连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