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一章 人生百态 (第2/3页)
生活无忧。城外,濠水旁另有一片小院,附着百十亩上好的水浇地,那是……太孙寄挂在信国公府名头上的。 只等炆公子有今日之求后,便会赠与炆公子。想来,炆公子大抵会欢喜那块地方,后靠山前临水,算得上是块世外桃源了,倒是个端端好的成家立业的地方了。” 朱允炆心中愈发的震动,双手紧紧的攥着信纸,脸上一阵阵的赤红、青紫。 “他当真……” 这些都是真的。 信上,那些笔墨,证实了信国公的说辞。 “千真万确!”汤和目光一凝,看向朱允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是太孙与老夫交代,转述于炆公子的一句话。” 朱允炆这时候已经彻底的痴了。 双目涣散,微微张嘴,浑身脱力的拜服在地上。 “废人叩谢。” 一句话说完之后,朱允炆已经是无力的缓弱起身,手中则是紧紧的捏着那几张信纸,再也不发一言,转身迈着飘忽的脚步。 汤和一直就静坐在位子上,默默的注视着炆废人的离去。 良久之后,他才低声开口:“攻心为上,今日之事,当真无悔?” 一声轻叹,秋意更浓。 信国公府外。 朱允炆步履艰难,呼吸艰难。 面对监视他的官兵询问,亦是充耳不闻。 良久之后,朱允炆缓缓的停下了脚步,眼前是熙熙攘攘的中都凤阳、大明祖地热闹的街道,身后是寂静的公府巷道。 来自应天城迟到的信纸,就在自己的手中。 朱允炆此刻五味杂陈。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悔。 这是出自诗经之中棠棣那一篇。 满篇皆是亲情。 不知不觉,朱允炆的眼前变得模湖了起来。 手指不知何时松了劲,几张纸轻飘飘的垂落在地上。 朱允炆长叹一声,模湖不清的看向东南方。 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几分无奈,几分感慨。 “恭喜你啊……” 一幕幕过往在眼前滑过,让朱允炆愈发的痴了。 不知几多时分过去。 “炆公子,你的信。” “还有我给你带的烤梨糖水。” ………… 应天城里的百官,这两天好似不约而同的大多都上了火。 朝堂之上,一股危机感莫名而来,席卷冲击着所有的官员,无一幸免。 太子少保、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詹徽,两日之内,上呈三道奏疏,皆为乞骸骨的辞呈。 三辞三挽之后。 宫中,终于是同意了这位为大明朝效力一十二年就已经位极人臣的老臣的辞呈。 并且给足了荣耀,将位极人臣的名分做到了实处。 加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柱国。 国朝二十七载,直至如今,没有一个臣子能够在散还权力之后,还能享受到此般殊荣。 可是。 一位在一年之内从七品小官高升二品大员,执掌朝堂十多年,多年身为文官魁首的詹徽,就这么出乎意料的被皇帝荣送回乡。 对朝廷上所有人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 陛下如今已经圣寿六十有七了。 詹徽的乞骸骨放还故里,对朝廷来说,这是皇帝对御极西方之后的身后事开始做出安排了。 老臣们要离开朝廷,新人要继承位置。 社稷的传承,将会在稳中进行。 没有打压能臣干吏,等待新君的起复。 如今的大明朝三代之内,不需要使用这等手段。 “朝中诸事,就拜托诸位了。” 应天城聚宝山下,已经脱下朝服,穿着一袭玉色布绢圆领大袖衫的詹徽,拱手朝着前来送行的昔日同僚们拜别。 辞官之后,本性刚决的詹徽,少见的换上了一副闲云野鹤的乡野老朽的和睦顺耳老态。 郁新、王儁两人肃手站在一旁,脸色有些不明。 任亨泰和茹瑺又是并肩而立,最后由任亨泰开口道:“太保此去故里,我等再见怕是遥遥无期,只愿太保寿如松柏常青。” 詹徽拱拱手,算作表谢。 而后,目光缓缓的看向站在所有人最前面的新任吏部尚书翟善。 如他预料的一样,陛下在同意了自己的辞呈之后,就会选择修成《诸司职掌》的翟善为吏部尚书。 翟善迎着老尚书的注视,默默行礼:“太保任官吏部,多年辛劳,末学之人,当谨记太保治官之风,辅左大明社稷。” 詹徽点点头,悠然道:“万事莫要急切,吏部乃百司之首,唐时有天官之称。吏部乃百官表率,上承皇帝,下接百官。敬甫修职官书,当知晓其中玄妙。” 翟善亦是再次拱手作揖:“末学谨记。” 詹徽则是挥挥手:“不敢末学称,想来要不了多久,陛下便会为你加大学士,朝堂内外,就要依靠你与诸位了。” 翟善颔首点头,平静开口:“末学恭送太保还乡。” 马车幽幽转动着。 车轮碾压在官道上。 故人还乡,今人还在。 聚宝山下送行官员们默不作声。 翟善目光遥送着詹徽的马车远远离去,缓缓转身看向面前的同僚们,双眼渐渐的锋利起来,只是几下闪烁后,脸上便已经是一团和气,满面微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