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二章 新式战舰的第一次发威 (第2/2页)
置送到炮塔内,然后炮组士兵会先将弹头用推弹杆送进炮膛,然后是发射葯也是同样步骤被送进炮膛。 再之后就是负责炮闩的士兵将炮闩复位,然后可以发射了。 现在新明帝国采用的是阻断螺纹式炮闩,如果是纯螺纹式炮闩的话,那速度还会更慢。 阻断螺纹式炮闩可以将炮闩直接推到原来的位置,然后用力转动炮闩,让螺纹重合就行。 而纯螺纹式的炮闩就要麻烦的多了,光是把炮闩像是拧螺丝似的从火炮上拧下来就需要很长时间,然后复位的时候还要玩命的将它拧回去。 并且现在新明帝国的火炮不是那种老式的轮式炮架,也不是后来铁甲舰时期的架退式炮架。 轮式炮架大家都知道,就是现在战舰上主流的炮架了。 与拿破仑野战炮的两个大轮子式的炮架不同,舰炮炮架下方有四个或者更多的小轮子,发射之后后坐力会将舰炮连带着炮车向后退。 如果不给这种炮架上加装一根或者更多的绳索,那舰炮射击一次之后,舰炮就不知道跑什么地方去了。 而舰炮的架退式炮架也不是野战炮那种的架退式炮架,舰炮的炮架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分是前低后高的斜面,舰炮开火之后,上炮架会在后作用力的推动下向后移动,因为有斜坡的原因,所以上炮架在后退的时候会有一个爬坡的过程,所以后坐力就被抵消了。 但这种炮架也十分的笨重并且需要每次开火之后需要将火炮推回原来的位置并且调整射击角度,十分麻烦。 所以现在新明帝国采用的是这种舰炮炮架的后一代产品——液压复进式炮架。 这种炮架要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才会出现,北洋水师的‘致远舰’上就用的这种炮架。 它也是上下两部分组成,下炮架依旧是斜面,但它有一个液压复进机构。 火炮发射之后,炮身以及上炮架会向后移动,但布置在炮身两侧的液压机构会抵消后坐力并且让火炮重新复位。 但新明帝国皇家研究院改进了这一结构,在液压机构的基础上加装了弹簧,让炮身能快速复位并且不会移动角度。 现在新明帝国的技术还不能完全的抛弃掉下炮架这个机构,所以发射速度只能达到两分钟三发。 这个速度慢吗? 不慢,并且已经非常先进了。 普通的舰炮往往需要十五分钟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射击一次,越往后射击速度越慢。 不光是炮手的体力消耗,更多的是火炮开火之后,炮舱当中会出现大量的白烟。 这些白烟随着开火的次数累计,最后会让炮手不能瞄准与装弹。 甲午海战的时候,北洋水师大多数采用的都是前面说过的架退式火炮,开会时间需要十分钟左右。 就算是‘致远舰’上的初级液压复进式火炮,也需要2.5分钟一发。 现在新明帝国改进过后的炮架,已经能让火炮达到每分钟两发的速度了。 海战中唯快不破,不光是战舰的速度要快,火炮开火时也需要快。 因此在双方不断接近的时候,新式战舰就给带英的远征舰队好好上了一课。 位于甲板两侧的主炮炮塔将火炮转向瞄准了前方。 一边快速前进一边开火,每分钟两发的射速,一个炮塔两门主炮、两个炮塔,也就是一分钟可以射出八发炮弹。 等到距离更近一些之后,船头的两门副炮也开始了射击,这种凶猛的火力让这些远征舰队的舰长目瞪口呆。 这还不算,他们的炮弹击中了对方舰身之后,会被船壳上倾斜的装甲给弹开。 别说是开花弹了,就算是实心弹对这些新式战舰的伤害都没有多少。 但要是让新明帝国的406毫米口径的舰炮命中一发,那可就是灾难了。 当先被集火的旗舰直接被当场打成了浑身冒火的移动大火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