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十二:调兵抓顾北 (第1/1页)
粮食丰收了之后,接着就是到了交税的时候了。 明朝初期的税法,是两税制分为夏季税和秋季税。 现在交的是秋季税了。 在大明,大部分的地方,每家每户的人口,和每家拥有的农田,都是做了登记。 登记户口人数的叫‘黄册’。 登记土地状况的叫‘鱼鳞图册’。 之后当地州县衙的官员,就拿着这两册子进行收税。 ... 朱元璋和马皇后,跟着顾北去收税。 每家刚好收完了农田里的庄稼,所以就在这里把税交了,再让县衙的人统一运回去。 之后在几天后,州县衙的人把征收的税都运往应天。 顾北手底下的人大声的喊着:“所有人都排好队,开始交你们家的税了!” 百姓们听从命令。非常迅速的就站成了长长的一队。 因为每家每户都是大丰收。 交起税来也没有像别的地方老百姓那样,脸上带着愁容。 反而一个个的还很积极。 赶紧的把税交了,回家之后还有别的事呢。 朱元璋和马皇后看的一阵满意。 不得不说沛县的百姓是他们看到交税最积极的。 本来还看的好好的。 可是当第一个农民把自己家里的税交了之后。 朱元璋看到只有一点点持平的税。 他脸色变了变。 以为是这家人的收成不好。 可是到了第二家、第三家...... 一直到快要收到一半的税了。 眼看着集起来的税,竟然真的跟普通县的税差不多。 朱元璋真的傻眼了。 他刚才可是亲自站在垄田上,看到这些百姓们收割庄稼。 怎么到了交税的时候,却一个个交的那么少? 那多得税都到哪里去了?? 沛县今年可是大丰收啊! 朱元璋眼看着收税都快要结束了,还是跟之前一样。 心中也渐渐的从冷静再到极致的怒火。 他问着身边的马皇后。 “你看,这些百姓们上交的税是不是太少了。” “如此丰收之年,他们交的税,却跟普通收成家的百姓一样。” 马皇后也发现了不对劲,看着朱元璋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她也没想要劝。 因为农民的税收,交的可是国家皇粮。 这可是国之根本! 不能有误! 她只是重重的叹了口气,眉宇间有些忧愁。 还有一些失望。 她什么没说,却又好像都说了。 而朱元璋冷冷的看向了正在收税的顾北,心中的怒火越来越盛。 在京城的时候,他就听到拱卫司的人报告他,沛县每年的税收,就只是比普通县的税高那么一点点。 每年都是,还在一点点增加。 当初他心底就非常的疑惑,现在他亲眼所见,这还用解释什么? 一定是顾北这个大贪官,连国家皇粮都要贪。 以前顾北贪别的,还有原因,有道理。 但是这一次!没有任何借口! 不过即便是他心中已经有了想法,但是在没有彻查之前,他也没有办法给顾北定罪。 或者说一个小小的顾北还不是唯一贪的官员。 倘若真是那样的话。 朱元璋心里就要更加失望了。 越想越气。朱元璋干脆一摆衣袖。掉头就走了。 他当然不是就要这么离开。 而是要去调兵,重重彻查此事!! 人群中朱元璋的背影太显眼。 顾北也很快的看到了,就叫住他。 “喂,老朱,你这急匆匆的是要往哪里去啊?” 朱元璋只是脚步一顿,继续头也不回的走了。 顾北觉得奇怪,吐槽的说道:“真是个怪老头。” “刚才自己说的让我带他来看收税。” “现在招呼也不打一个就溜了。” “真是越来越不把我这个县令放在眼里了。” 顾北抱怨完,又想到对方能搞到皇家特供...... 算了!还是忍忍吧。 接着他又想到了,之前他和朱元璋还没商量完的事。 那批货,朱元璋他们还没拿走。 他们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这么一想。 顾北也就懒得理会朱元璋他们干嘛去了。 说不定人家也有要紧的事。 在沛县会不会跟其他人合作生意也不好说。 顾北当然也没有权利管那么多。 他接着收百姓的税。 “大家都快点,早点收完早点回家。” “本官可不想把时间都浪费在你们这群刁民身上。” 百姓们听顾北日常抱怨也听习惯了。 ...... 朱元璋离开之后,神色威严,命令着随行的侍卫。 “立刻驾马给朕到最近的卫所。” 侍卫一看朱元璋脸色黑的跟锅底似的。 也不敢多问。 麻利的就上了马车,驾着车赶路了。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后。 实行的是‘居重驭轻’的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把兵权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守内虚外。 明朝初期的军队加起来总共有一百二十万,其中就有二十万人留在京城。 但是朱元璋又和刘伯温,新建立了一个军队管理制度。 卫所制。 它是由卫和所构成的,卫就是指挥使司。 所是千户所、百户所。 每个地方设立的或大或小,也是看情况,相当于一个基层管理部队的机关。 此时此刻朱元璋他们要去的卫所,就设立在徐州之内,到达沛县也需要一定的路程。 也是朱元璋现在唯一能最快调来的兵了。 这次! 朱元璋是动了真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