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章:莫高窟! (第1/2页)
,我的纪录片真的不想要高收视! 《我的爱》如火如荼的筹备着。 江浙台这边也是没有闲着。 原本准备了很多资金,想要跟众人抢一抢《我的爱》的影视版权。 最终还没有抢到。 面对张氏集团高达2000万的标价。 江浙台还是望而却步了。 他们连个700万的综艺都要犹豫一会呢。 版权2000万,要是完全拍出来得多少钱啊。 好在刘克只是稍微灰心丧气了一会,又马不停蹄的加入了跟其他电视台争抢播放平台的战斗中。 影视版权的失策,让刘克召集了电视剧组的开大会。 一定不要让这样的失利,再发生在播放版权的争夺上面。 同时还在搜寻联系,看看有没有其他的知名作家想要出售影视版权的。 大家都很忙碌。 所以这几天走在江浙台里面,到处都是一幅心事重重的样子。 而就在氛围中,刘柯的《大侦探》倒是进行的不紧不慢的。 不过也是推迟了几天的拍摄。 因为最近几期邀请的明星都请假了。 要去试镜《我的爱》。 这档搅弄起娱乐圈风云的大制作,让很多艺人都不能够淡定。 虽说不是所有的大制作都会火。 但是总归是火的几率大一些。 接连几个艺人的缺席让刘柯索性利用这个空档时间去招商赞助去了。 一共三个赞助的名额。 在刘柯的号召以及动用了徐文的面子下。 拿到了总计800万的赞助。 在投入了700的资金下,只有800万的赞助,这个金额其实是亏了的。 因为还要跟江浙台平分。 这样一来徐文的公司就只能拿到400万。 跟胡晓晴分完又只剩下270左右。 张敏对于这样一笔看似失败的投资很不满意。 找到了徐文。 “你为什么要这样跟江浙台签合同啊?这样对我们来说很不利啊,一下子亏这么多钱。” “不要急,有些事情,就是厚积薄发的。” 徐文倒是不在意。 因为《大侦探》这档节目,本来就是看后期效果的。 第一季的亏空,等到第二季的时候。 要翻上10倍拿回来。 张敏没有徐文这样未卜先知的眼光。 只能把这一次归结于一次失败的投资。 但是徐文都这么做了,她也只能如此。 于是她不止一次的跑到刘柯的摄影棚。 时时刻刻对刘柯叮嘱。 一定要把节目拍好! 要是效果不好,下半辈子,刘柯就把自己卖身到徐文的公司来还债! 吓得刘柯好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 再见到徐文的时候都有些不好意思。 好朋友投资,结果让他亏了这么多钱。 徐文倒是笑呵呵鼓励着刘柯继续拍,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就行。 两个人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就这样在无声的默契中套路了刘柯一波。 而江浙台再看到《大侦探》的这个赞助金额的时候。 就在心中对于这档节目宣判了死刑。 制作人不看好,品牌商不看好。 完全就是导演和投资人的独角戏。 这样看来这个节目完全没搞头嘛。 好在辛苦江浙台没有投入金额,不仅如此还拿了400万的赞助费。 刘克虽然有些庆幸自己当初幸好要的是分成而不是版权。 但同时他在心中嘀咕着。 “你说徐文会不会在里面搞什么鬼?” “能搞什么鬼啊,他们不是都亏了400万吗?” 坐在对面的于光光十分悠闲的剥着橘子。 刘克看着手中的财务报表,还是忍不住摇了摇头。 “可是我总觉得徐文不是一个吃亏的人。” “可是他已经吃亏了啊,徐文又不是神哪里可能不犯错的,再说了,徐文吃点亏不是挺好的吗?” 于光光笑了笑。 刘克一愣。 “怎么说?” “您想啊,徐文要是吃亏的次数多了,那是不是回来的可能性就大了?他要是越飞越高,那离我们江浙台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了。” 于光光对刘克输出着自己的歪理论。 听得刘克一愣一愣的。 “是....这样吗?” “那当然啦!距离远近决定关系好坏,网上上面精通人性的女讲师都是这样说的。” 于光光十分自然的认为。 说着又往嘴巴里塞进一瓣橘子。 丝毫没有认为这样见不得朋友好的想法不怎么道德。 于光光都不这么认为。 刘克自然也不好戳穿他。 只能在心中存疑,把重心转移到对于《我的爱》这部电视剧的争夺大战之中去。 而在这个过程中。 《河西走廊》的第七集也是在预订的时间内预期开播。 前几集都是锁定在一个和《河西走廊》相关的历史人物身上。 让这阵子到处都是掀起了一股研究历史的风潮。 b里b里上面科普历史的up多了。 相关的投稿也是成倍往上增加。 而写历史小说的网络作家也是多了许多。 许多人都靠着《河西走廊》的内容来给自己增加灵感。 这一集的河西走廊把视角从隋朝往后推移来到了盛唐时期。 那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个朝代。 也是艺术、经济、军事都达到鼎盛的一个朝代。 在这个过程中,河西走廊也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而开启这一篇章的故事,就从伸出河西走廊的敦煌莫高窟开始。 莫高窟里面的那些壁画,从发现开始就让人叹为观止。 按照当时的习俗,做这些画的工匠不能够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上面。 所以我们无从得知,留下这些宝贵作品的匠人到底叫什么名字。 但是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些画作中感受到那个朝代的艺术氛围。 弹指间,沧海桑田。 一转身,已是千年。 千年前,有一个叫乐樽的和尚,途径鸣沙山时。 看见山上金光流转。 于是便认定这是一个佛教圣地,决定不再前行。 留在这里为佛造像。 于是这里便有了第一个石窟。 因为穿越丝绸之路的三条道路都是以敦煌为起点。 过往的胡商都把敦煌看的十分的重要。 再知道这里要造像的时候,纷纷捐钱一起建造佛像。 祈求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得到保佑。 从西域平安过来的人们,为感谢佛祖的保佑。 也在这里开窟造佛供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