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9章 引经据典 (第2/2页)
避死延生。 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中,不达两间之名。”如来道。 “啪啪!说得好!”炎老一边拍手一边说道: “既然此四猴不入十类之中,不达两间之名,你又如何知道的?” “这! 我身为佛祖,说出来的话还需要出处?”如来辩道。 “哈哈! 我看未必,佛门经典哪个不是引经据典。 《楞严经》、《法华经》甚至于《金刚经》,哪个不是著书立碑,我们传道受业自然也要以典为据。”炎老笑道。 “这么说,你知道六耳猕猴的经典了?”如来反问道。 “略知一二。”炎老胸有成竹地道。 “那就请你照本宣科一下吧。”如来的话很不友好。 “那在下就献丑了。”炎老抱拳道。 “请!” “《百回详注》中写到:四猴混世者,贪、嗔、痴、碍之四心也。 六耳猕猴者,喜、怒、哀、乐、恶、欲之六识也。 六耳猕猴寓意佛教六识,乃是佛家修行必经阶段。 六识对应六根和六尘。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根触六尘,从而生出六识。 六根不净,七情不舍乃是佛门大忌! 所以,佛门最忌六识。” 炎老道。 “阿弥陀佛! 我佛的确最忌六识,但这根猕猴有何关系?” 如来反问道。 “释尊莫急。”炎老继续道:“《古音王传》中写道:猕猴者,六识之种子也。 邀求八觉之缘识,朋党六耳之猕猴。 所以猕猴便是六识之种子。 六耳猕猴便是佛家大忌! 不灭不足以成佛。” “哼!”如来冷哼一声道:“一家之谈,不足为据!” “哈哈!”炎老笑道:“《庐山天然禅师语录》说的更好。 囫囵一句,非智所知; 知亦不得,得亦不真; 不到情尽理穷,安知休咎; 所以从上诸祖唯有默契。 三脚驴子自解弄蹄; 六耳猕猴非人能辨。 直得木马追风,千里匪疾,泥牛饮海,全渤须干,无量义海,百千妙门,现前具足,眨眼错过,旷劫难逢……。 难道你佛门经典也是一家之谈,也不能拿来引用。 禅师语录说的清楚,:六耳猕猴非人能辩! 三脚驴子和六耳猕猴只有你们佛家才能生出。 所以,六耳猕猴不只是你佛门大忌,更是你佛家法门!” “大胆!你竟敢诋毁我佛!”如来怒道。 “哼!”炎老冷哼道:“并非老夫出言不逊。 而是《揞黑豆集》有记载: 说起说住,彼此密语; 六耳猕猴,不可同谋。” “那又如何! 你道家书籍多如牛毛,包罗万象。 我佛只知修心、行善,大慈大悲、好人有好报,哪里知道这么多典故! 说来说去,你也无法分辨到底谁是六耳猕猴!”如来恼怒道。 炎老一听,面露不屑,只见他一步跨出,身形飘至六耳猕猴头顶上空。 炎老大手一挥,一道深绿划过天空。 “铛啷!” 六耳猕猴寻声望去,只见一枚红多绿少的大脆枣落在他的脚下。 他毫不犹豫,弯腰捡起。 “嘎嘣!” “好脆甜的冬枣!谢谢老神仙!”六耳猕猴赞叹道。 炎老摇摇头,望向如来。 “释尊,现在知道谁是六耳猕猴了吧?” “药宗主这是何意?”如来不解道。 炎老双手背负,慢慢吟道:“ 猕猴本兽属,野性殊不常。 俄然脱秽垢,冠盖儒衣冠。 敛丑著面具,向人舞郭郎。 跳踉媚小儿,寸得梨枣尝。 假彼草木味,换此虮虱肠。 终然匪我类,教养徒自伤。 不如夺衣巾,弃置山野傍。 猕猴毕竟非我族类,不可同谋啊!” 话毕,众仙乱作一团。 “药痴果然厉害,凭借一枚脆枣就把六耳猕猴揪出来了。” “道家经典果然包罗万象,仅仅一个六耳猕猴就有这么多典故,令人钦佩啊!” “不过,那老爷子耍起帅来,真的好有派头,我都想弃佛从道了。” “这下真相大白了!我看如来怎么处理!” …… 众仙议论纷纷,如来听在耳中,知道民意难违。 只见他悄悄看向身旁的普贤,向普贤递了个眼色。 普贤心领神会。 只见她纤手一招,一只小巧的白象飞到灵山后方。 白象飞至六耳猕猴头顶,轰然落下。 “轰!” 六耳猕猴连叫声都没有发出来,便被白象压成rou泥。 事到如今,如来不得不先发制人,否则六耳猕猴为求自保,不择手段,抖出文殊的阴谋,佛门脸面何在! “哈哈!” 如来大笑道:“果然他才是六耳猕猴。” 炎老不置可否。 众仙也开始称赞炎老的判断和学识。 “可是……” 如来话锋一转说道:“这样的本领,怕是杀不死燃灯和文殊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