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_第755章 明朝大太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55章 明朝大太监 (第2/2页)

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善于伺察人意。

    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

    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

    正统七年,太皇太后死,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

    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

    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

    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

    结果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樊忠锤杀。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土木堡之变,也是大明皇帝中唯一软蛋,王振成为明朝历史上最坏的太监。

    王承恩是曹化淳的亲信,累官司礼秉笔太监。

    后来曹化淳因年老离宫养老去了,留下王承恩辅佐崇祯皇帝。

    在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陪伴在崇祯皇帝身边的仅有王承恩一人。

    原本崇祯皇帝是要王承恩逃命去,但是王承恩不肯离开。

    当时崇祯皇帝先吊死在煤山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

    而王承恩随后也吊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上,死后也要侍奉崇祯皇帝。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

    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

    王承恩表现出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

    万历皇帝即位,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穆宗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

    张居正固然有大才,但之所以能被委任内阁首辅,施展政治报负,是因为有冯保的全力支持。

    但是,冯保贪财好货,广收贿赂,张居正也曾送给他不少宝物。

    冯保后来又花费巨款,给自己建造了生祠。

    张居正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公预作寿藏记》,对他歌颂不已。

    虽然冯保骄横,即使皇帝有所赏罚,冯保不开口,谁也不敢执行。

    但冯保也常常做一些识大体的事。

    如内阁产白莲花、翰林院有双白燕,张居正弄来给皇帝赏玩。

    冯保派人对张居正说道:

    “皇帝年幼,不应该用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使皇帝贪玩。”

    又能约束其子弟,使他们不敢胡作非为。京中百姓也觉得冯保此人不错。

    但是在张居正死后,冯保缺乏政治上的盟友,后因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而被放逐南京,并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汪直是大藤峡叛乱中瑶民后代,成化三年,以幼童身份被俘进宫。

    最初在昭德宫侍奉万贵妃,后升任御马监太监。

    成化十二年,有黑眚出现在宫中,妖人李子龙用巫术勾结太监韦舍私自进入大内,事发后被诛杀。

    明宪宗心中很讨厌这件事,急于想了解外面的事情。

    汪直为人狡猾聪明,明宪宗于是令他改换服装,带一两名校尉秘密出去侦察。

    人们都不知道,只有都御史王越与他相交甚欢。

    汪直将所见所闻,全部报告明宪宗,明宪宗大悦。

    成化十三年,明宪宗建立西厂,由汪直统领,钦定校尉人数多于东厂一倍。

    后来汪直借明宪宗的宠信和西厂的权势,大力打压异己。

    成化十三年,汪直偏信辽东巡抚陈钺言,下兵部侍郎马文升于锦衣卫狱,后谪戍重庆,至此汪直威势倾天下。

    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

    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魏忠贤,少时家境贫穷,混迹于街头,不识字,但却懂得射箭与骑马,喜欢赌博,迷恋酒色。

    魏忠贤经常和一群恶少年赌博,有次,他赌博大输后感到很苦恼,便恨而自宫,改姓名叫李进忠。

    因早与宫中太监熟识通融,谣传因此未净全身,仍有一粒睾丸。

    后来又改回原姓,得皇帝赐名为魏忠贤。

    魏忠贤自万历年间被选入宫,隶属于太监孙暹,靠巴结他进入了甲字库。

    他又请求做皇长孙的母亲王才人的典膳,巴结上了魏朝。

    魏朝多次向王安称赞魏忠贤,王安也就善待他。

    长孙的乳母叫客氏,一向私下服侍魏朝,这就是所谓的对食关系。

    到魏忠贤进宫后,客氏又与他勾通,于是冷遇魏朝而喜爱魏忠贤,两人结成了很深的关系。

    后来魏忠贤联合对食客氏先是除掉王安,掌握宫廷权力。

    又不断利用对皇帝的影响力,扩大自己的在外的影响力。

    后来“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发生,整个朝廷如同在打官司。

    因为魏忠贤党羽与东林党相对抗,于是众人便把魏忠贤党视为邪党。

    直至后来魏忠贤一手遮天,被称之为“九千九百岁”。

    但是盛极必衰,在崇祯皇帝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

    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

    更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永乐二年,郑和因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

    永乐三年到永乐三十三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永三十三年,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更是成为古今名气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太监,尤其是在今天,当年郑和所走的海路,更加重要无比。

    可是不管太监拥有多大权势,他们始终是皇家家奴,没有皇权加持,他们什么都不是。

    无论是如日中天的刘谨,还是后来九千岁魏忠贤。

    只要皇帝想让他们倒台,都是很简单的事情。

    一个小小的凤阳守备太监,尽管在凤阳一手遮天,但在朱慈烺面前和蝼蚁没有任何区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