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_第1074章 纸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74章 纸币 (第1/2页)

    如今大明本土再无藩王,所有藩王封地都在海外,尤其以美洲为主,二十多个藩王在美洲混的风生水起。

    大明在美洲也有三个军事基地,驻军三十万,主将采取十年轮番制,士兵服役期十年,分别有张煌言,张明振,张家玉,担任都护府大都督。

    大明三个都护府也有大量土地,以农场模式经营,主要用于养兵,无需再向朝廷上缴任何赋税。

    朱慈烺当然不会放任藩王作乱,为了震慑藩王,大明先进武器都集中在大明军事基地。

    而藩王麾下军队依然使用原来的武器,并改名王府自卫队,每个王府卫队人数被限制在两万。

    现在美洲已经被大明控制,不再需要大量军队,也不会有外国军队踏上美洲大陆。

    明协军,大明驻军,藩王自卫队,大明在美洲总力在五十万以上,外国军队踏上美洲等于送死。

    虽然藩王都控制广阔领土,但美洲地广人稀,每个王府两万军队足够用了,除此外,他们还有地方治安队伍。

    藩王控制的地盘税赋,有藩王府独立征收,大明驻军负责征收藩王府应该上缴的赋税,并上缴朝廷国库。

    所有明军,包括藩王麾下军队在内,都采取建设兵团模式存在,三天训练一次,农忙时要参加劳动……

    ……

    大明皇子教育也和以往完全不同,神武皇帝朱慈烺的子女和朝中大臣子女教育方式基本相同。

    他们前期不再有翰林院教育,如今翰林院相当于后世985大学,专门为朝廷培养高端人才。

    皇帝子女和所有官员子女一样,小学和中学全部化名就读京师普通学校,高中进入皇家军事学院学习三年,三年后进入翰林院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地方去做副职官员。

    在此期间全部化名,不能暴露自己身份,地方任职三年回京师加封,愿意去海外就藩,立即封王。

    如果想留在大明本土,不想去海外就藩,不能封王,可以自行选择在大明本土任职,身份只能是官员,后代也是如此。

    严禁老子在朝中做官,儿子在海外就藩,防止父子内外勾结损害朝廷利益,甚至作乱……

    宗人府主要负责监督皇子公主,一旦他们有什么越轨之举,或者任职期间胡作非为,必须上报皇帝严格处置。

    这几年,神武皇帝经常用不同身份进行私访,并未发现有大的问题,当然,小问题任何时期都会存在,发现后让内阁处置即可。

    在此期间,神武皇帝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和官员没有关系,而是大明的货币问题。

    随着大明快速发展,龙币的弊端开始出现,不方便携带和交易。

    一个人外出,身上携带五百龙币已经很不方便,又重有容易暴露,成千上万龙币,单人已经无法出行。

    朱慈烺知道,纸币发行势在必行了,但大明子民能接受纸币吗?这绝对是一项艰巨任务。

    当神武皇帝在朝堂上提出发行新货币时,大臣都懵逼了:

    “龙币很好啊,为何还要发行新货币?”

    朱慈烺只能耐心解释:

    “朕说的新货币,确切的讲,就是发行一种法定的纸币,类似太祖时期所发行的宝钞!”

    正如神武皇帝所料那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文武大臣反应过来,纷纷反对……

    内阁首辅孙传庭急忙上前施礼:

    “陛下,这行不通呀,太祖皇帝雄才大略,但事实证明,发行宝钞是一次错误的决定,当时的百姓和商铺都被坑惨了,用民不聊生都不为过。”

    孙传庭显然是知道洪武年间发行宝钞的事,然而诽谤太祖确实需要魄力和勇气,说到后来,孙传庭声音都变小了。

    在孙传庭之后,六部尚书等官员,都纷纷附议……

    朱慈烺微微一笑:

    “此纸币非彼纸币,不可同日而语!”

    神武皇帝知道群臣会不理解,他并未不爽……

    当年朱元璋发行货币,也算是突发奇想,原因是民间商人大额交易不便。

    民间交易可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花个几百两,就随便从身上取出几块银子付钱。

    明代一斤十六两,按照后世算,一两约等于四十克,五百两也就是四十斤。

    谁没事会每天装几十斤重的东西在身上呢?

    就算神武皇帝前期发行的龙币,几百块也有几斤重

    民间倒是有不少银号发行会票,也就是银票,但银号信誉度参差不齐且市场紊乱,于是乎在朱元璋主导之下,大明宝钞应运而生。

    这是大明两百年唯一一次发行纸币,洪武皇帝的出发点是极好的。

    但限于经济知识的欠缺,他根本不懂啥叫通货膨胀,一个劲儿的印纸币,就连给官员的俸禄也用纸币。

    导致后来买一石米,竟然需要拉一车大明宝钞,信用崩坍之后,大明宝钞一蹶不振,又成为皇帝们赏赐大臣的不二法宝。

    从那时起,从百姓到官员,包括皇帝在内一直认为,纸币这玩意儿不能造,造就是坑人,后来成为禁制。

    神武皇帝毕竟是过来人,虽然他大学是历史系,可基本的金融知识还是懂的,足够在十七世纪掀起金融风暴了。

    神武皇帝知道,大明发行纸币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

    不论是金银还是铜钱,都携带不便,现在已经有假龙币出现,含银量远远不足。

    大明缺铜,铜钱造假就更猖獗了,明中叶以来,多有海商从南洋或者东瀛运来铜矿,而后私铸假铜钱。

    jianian商们为了获取暴利,在铜钱中夹杂其他金属,导致民间流通的铜钱质量相差甚大。

    朝廷官方铸造的铜钱,一千文科兑一两白银,而民间私铸的铜钱想兑换一两白银,往往需要一千六百文,甚至更高。

    朝廷自己铸造的铜钱,虽然货真价实,但货真价实的铜钱,其实朝廷是亏钱的,铜钱全手工打制成本极高。

    一个熟练的制钱匠,一天制造出来的铜钱,其价值还不够制钱匠的工钱以及原料成本。

    造钱的赔钱,这话说出去谁信?

    但这种状况数百年来,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