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39、 (第2/3页)
组织还是让他当了党一把,而他又把主要工作,让给马永这个副书记主持。 一九八零年元旦,陈梓林挥笔抄下了一首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这也算是划时代的歌曲, 运用稍快的速度,充满激情的情绪, 刻画了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很快就在大街小巷流传开来,是啊,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这首歌被很多报纸夸赞,就差点给陈梓林按上个改革先锋的名头了。 这个得归功官复原职的岳父了,当年陈梓林冒着风险把岳父岳母从乡下抢出来, 送进轧钢厂的养殖基地保护, 让他们夫妇过上了平静安详的生活,如果再拖延一两年,说不定老两口都得报销在那里。 工人日报复刊后,武娟重新在报社上班,还被委以重任, 当上副刊主任,她是大学本科文凭又在沪城进修了的。 报社离她父母家很近,老两口又只有这个闺女在京城, 就让武娟带着仨孩子住回了娘家,把爱民爱国就近送去了史家小学读书, 陈爱武送去了京城二中。 这都是当时很好的学校了,在孩子教育方面,武娟很有想法, 宁愿陈梓林一个人住四合院,也要回娘家住,就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 陈梓林拗不过武娟,只得依从,反观孩子们在姥爷姥姥家, 比在四合院开心得多,因为陈梓林管教得还是比较严格的。 陈梓林虽从厂子位置退了,但威望还在,加之轧钢厂蒸蒸日上, 他这个党一把日常出行都是乘坐上嗨小轿车的。 一星期去岳父家住上三两天,也算方便。 平常还是住四合院里,有了三个孩子后,阅览室就只能撤掉给自己孩子居住, 也就没在傻柱家搭餐了。 傻柱自打当上食堂主任,工作繁忙起来,基本就带着孩子一起在食堂吃饭, 除了节假日很少在家开伙。 武娟上班后,孩子也带去姥姥家,陈梓林就在秦淮茹家搭餐, 其实食堂怎么会少了陈梓林一顿饭呢? 是秦淮茹一定要陈梓林去家里搭餐,这些年来, 秦淮茹想方设法钻空去爬陈梓林的床, 等到了四十岁后,就再没一起睡过了,也许是秦淮茹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吧。 有时候陈梓林也劝过秦淮茹,有合适的就再婚, 秦淮茹哪舍得,赌咒发誓地说再不嫁人了。 如今的俏寡妇早没了陈梓林初见时的风韵, 岁月的痕迹深深刻画在了她的额头眼角,身材还略有发胖。 但在秦淮茹眼里,陈梓林似乎没有老, 反倒是越发有男人味了,他早已经没穿老旧的军装, 现在穿的是毛哔叽的中山装,外面套着黑呢大衣, 擦得铮亮的毛皮鞋,脖子上围着棕色拉毛围巾, 满头乌黑的头发竟找不出一根白的, 心里早把他当最亲的人,庆幸自己十几年没虚度时光。 槐花很完美地继承了她母亲的优点,17、8岁就出落成大美女了, 举止斯文,说话温和,很有点文艺青年的范儿。 小当在大学寄宿,此刻只有他们三人在一起吃饭,聊的都是槐花学习上的事儿, 仿佛是一家人,按陈梓林对他们的关心程度,实质已经是一家人。 忽然门外传来敲门声和略显熟悉地女声:“请问秦淮茹秦姐还住这里吗?” 陈梓林在跟槐花闲聊,一时没辨别出来,说:“槐花去开门看看。” 槐花放下筷子,拉开门掀起棉帘子,接着屋内的灯光, 看到一个雍容华贵的女人站在门外: 烫着卷曲大波浪的发型,脸上不知擦了什么粉白粉白的, 眼睫毛忒长,涂着鲜红的唇膏,耳朵上晃悠悠的耳坠闪耀着异样刺眼的光芒, 身穿雪白的长绒大衣,大衣下摆却露出一截黑裙子, 尖尖的小黑靴子顶个高高的后跟儿, 合在胸腹下的双手指甲上也红彤彤的,抓着个不大却很精致的手包, 浑身散发着幽幽的清香,非常好闻,看着似乎年纪不大气质又成熟得很….. 槐花上下打量着,心说好像从来没见过呀,应该不是亲戚, 迟疑地道:“阿姨,您找我妈有事吗?” 那贵妇也在打量,惊喜地问:“你、你是槐花吗?都这么大了,出落成小公主了。” 槐花有点羞涩,屋里传来秦淮茹地声音:“是谁呀,快进屋暖和暖和!” 她忙让开身子说:“阿姨,您请进。” “秦姐,你还认得我吗?” 秦淮茹背对着门坐的,陈梓林在低头喝汤,抬头看去, 哟嚯,这、这不是娄小娥吗? 秦淮茹转身看去,瞬间还没认出来,忙起身笑盈盈地问: “哟,看我这记心,瞧着您眼熟,还、还真一时半会儿没想起来。” 陈梓林站起来笑着说:“是娄小娥,蛾子姐,你怎么着时候来四合院呀? 快请坐,槐花,给阿姨倒茶。” 来人正是娄小娥,内地都改开了,其实两年前就能回来的,不巧娄母得了场大病,差点去世, 好在抢救及时又送去国外治疗,总算恢复了, 她这才决定回京看看,想当面好好谢谢陈梓林。 娄小娥马上认出面前气质沉稳充满男人魅力的就是自家恩人陈梓林,看到他在秦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