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_第七百二十一章针锋相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二十一章针锋相对 (第2/2页)

》曾有载有载:

    简单来说,这帮家伙官价品级不高,但可以管百官,甚至可以管皇帝的一言一行。

    【鉴于大环境如此,

    仿佛天地之间就没有他们管不到的!

    最关键的一点,这帮监察御史可以风闻奏事,即使没有证据也可以胡乱弹劾。

    唐朝的风闻奏事,其实继承了前朝的。

    根据记载,东汉三公府掾及公卿均可以根据传闻劾奏刺史二千石以下官僚,称为。

    至南北朝时期乃成为御史的特殊权力。

    到了隋唐朝,已经成为朝廷律法一样的存在。

    所谓的风闻奏事,顾名思义就是只要听说了,可以去核实,也可以不核实,都能作为弹劾官员的理由。

    当然,单纯的道听途说的风闻奏事与有事实依据的风闻奏事威力当然完全不同。

    尤其是对于杨帆这样本来就有做过这样的事儿,只是被人借题发挥,这简直就是致命的。

    谣言说多了也能够成真的,这就是所谓的三人成虎。

    更何况,朝中这么多官员看杨帆不顺眼,即使去查证,也不会维护杨帆。

    到那时候,虽然不一定能把杨帆砍头,但令其降职罢官,却是轻而易举的!

    虽然皇帝可以强硬偏袒于杨帆,甚至是一意孤行力挺杨帆。

    但是为了偏袒一个臣子,便与朝廷中大多数官员背道而驰,显然很可能会导致朝堂变得混乱不堪。

    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鉴于此,这些监察御史才有如此的底气弹劾杨帆,甚至是进一步逼迫皇帝以后不要插手江南之事。

    按照一般惯例,根据御史的弹劾内容,朝廷派官员进行核查,只要杨帆的事件属实,皇帝就应该先暂时把杨帆撤职。

    最起码,杨帆不能够再担任江南道大都督。

    一旦把杨帆撤回,这对于皇帝打开江南的局面不啻于一个巨大的打击。

    毕竟,江南士族肯定不会同意皇帝再派自己的人前去治理江南。

    如此一来,杨帆之前在江南所做的一切可就要白费了。

    连续的弹劾让大殿内的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只见门下省侍中魏征走出班列,启奏道:

    监察御史黄峦顿时不干了,赶紧出声道:

    此人牙坚齿俐,即便是面对魏征这个门下省侍中也咄咄逼人!

    魏征是什么人啊?

    可以说是整个朝堂上最牛的喷子,岂会被黄峦这小小的手段压制。

    再说了,两人的官价级别相差何止三级,如果真去计较,那他魏征可就输了。

    因此,魏征只是微微一笑,理都不理这个黄峦,而是对着李二陛下说道:

    此言一出,不仅是黄峦,在场的御史顿时变了脸色。

    监察御史的职位之所以这么吃香,便是风闻奏事不因言获罪的权力。

    任何官员,只要自己想去弹劾,那便可以毫无忌惮的去弹劾,反正自己只是拥有弹劾权。

    最终的审判是要皇帝的乾纲独断,是对是错都由皇帝决定。

    但若是事事都得有证据才能弹劾,那他这个监察御史的权力将大打折扣。

    最重要的是,此次弹劾杨帆欺压百姓,残暴无道,利用手中权力谋取不义之财……

    这些本就是捕风捉影,哪里能有真凭实据?

    就算有,那也是江南士族有错在先,让人家杨帆抓住了把柄任人宰割。

    正当黄峦不知如何是好之时,王隋

    又开口道:

    王隋面上神情严肃正义,心里却得意的不行。

    弹劾杨帆之前,御史台里是有了默契的。

    虽然御史台不是一个派系,但这里的人几乎都是世家出生,大家的目标一致的,为了维护世家的利益。

    而杨帆在江南的一系列做派,完全就是在打压和消灭世家。

    这也是为什么御史台会联合起来弹劾杨帆的原因。

    李二陛下环视一周,目光阴沉,但并没有决断,而是开口道:

    王吉峰本来想让一些官员咐合黄峦和王隋的意见,却不想被武官这边抢了先。

    只见程咬金迈着大步出班,粗声粗气的说道:

    说到这风闻奏事,其实武将在这上头可是吃了不少亏。

    平日这帮武夫拎着脑袋在外面打天下,为的是啥?

    不就是封侯拜将封妻荫子?

    这些武将本来就是大大咧咧的性子,又没有读过多少书,平时行事难免随意了一些。

    可因为如此,武将经常被监察御史们当成攻伐的对象,整日寻找他们犯错的时候。

    只要有一点把柄,那就立马被这些御史捅到皇帝面前。

    李二比较英名,可能不会计较太多,但一顿申饬也是必须的,搞不好就是一顿板子外加降职降爵。

    因此,武将是最看不惯御史台的作风。

    一时间,武将这边又站出来好几个,李绩、尉迟恭、秦琼等人一起赞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