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废立之心 (第2/2页)
以致别有用心的文官,早早汇聚其身边。 这些人,明面上儒家仁义礼智信,可暗地里推崇的都是法家那一套。 朱尚炳受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觉得《商君书》中讲的驭民五术,更利于朝廷统治。 所谓愚民、贫民、疲民、辱民、弱民,当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就只有一个烦恼。 可他们要吃的太饱,就会有许多烦恼。 朱尚炳监国多年,越发觉得父皇推行的“仁政”,很可能会导致百姓因为吃的太饱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进而对朝廷不满。 严刑峻法,加强管控,才能保证大明长治久安,代代相传啊! 似父皇这种搞法,连路引都废除了,令百姓可以自由流动,只会增加百姓造反的风险。 朱尚炳能这么想,自然会体现在具体施政当郑 时间久了,朱樉也察觉到太子的不对劲,与其聊过多次。 可朱尚炳往往会坚持己见,数次与朱樉争执。
父子二饶执政理念分歧,越发的严重。 朱樉曾一度悲观的认为,如果他把皇位传给朱尚炳,那么不出十年,下百姓因他仁慈而攒下的财富,就被会勋贵、官僚、地主阶层吞噬的干干净净,重新回到赤贫,走回历史的原本老路上去。 不会吗? 太有可能了! 他朱樉尚在皇位,勋贵、官僚们还能想发设法各种贪污、敛财呢! 一旦故去,由信奉法家的朱尚炳登基,有贪婪无度的邓氏做太后,有被各种打压都快馋哭聊勋贵、官僚在朝。 到了那时,这些人看得益于“建元盛世”各种政策利好而攒下家财的普通百姓,就是数不清的肥羊啊! 他能怎么办? 杀尽下贪官吗?不现实的。 就盼着在余下的儿子当中,找一个对底层百姓有仁爱之心,又有能力的,让帝国的百姓多过些好日子。 而非盛世的牛马,乱世的炮灰。 若非对朱尚炳极度失望,朱樉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他都五十了,知道还能活多少年,不过是走一步看一步罢了! 台阶下,年轻伟岸的秦王朱尚烈,感觉自己的心怦怦直跳。 身为家贵胃,皇子龙孙,要到了此刻还不懂朱樉啥意思的话,那就是装傻了,这点政治觉悟还是有的。 父皇此举,八成是生了易储之心啊! 如今摆在他面前的,就是一个挑战。 父皇早早放出口风,而没立刻下旨,就是要看自己是否有与太子决裂的勇气与野心。 有吗? 当然是有的! 身为皇子,又是秦王这么“忌讳”的封号,朱尚烈对大位怎么可能没有觊觎之心。 他做梦都想当皇上啊,可惜只是做梦想想。 名分早定,实力悬殊,真心争不过啊! 可要有父皇扶持,却也可以试一把。 大不了远遁西方,去四叔那边苟活呗! 想到此处,朱尚烈终于鼓足勇气,大声道:“既然父皇有命,儿臣便接下这个差事,为朝廷分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