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1986至2006_第三十七章 为志愿焦头烂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 为志愿焦头烂额 (第1/2页)

    没几天,高考成绩可以查询了。由于我在此前没有接触过网络,家里也没有电脑,我只能通过热线电话方式查询成绩。拨打热线电话查询成绩的费用比较高,大概是普通话费的两倍,而且程序比较复杂。在这之前我和母亲都没有拨打热线的经历,对这一套繁琐的程序自然是不太明白的。

    我心里十分忐忑,心怦怦跳个不停,对于那个我心里确定不理想的分数,当时实在是没有勇气亲自查询。我只好向母亲寻求帮助,请她替我查询成绩。

    母亲将我的准考证和一张纸、一支笔放在了右手边,左手拿起电话听筒,开始拨号cao作。在反复cao作了两遍后,电话另一端终于传来了报分的声音,母亲便迅速在纸上做着记录。

    三十秒后,电话另一端语音播报完毕,母亲也记下了我高考各科成绩及总成绩。我的高考总分是四百一十四分。

    对于这个成绩,我认为只能算是发挥了正常水平,但分数确实太低了。母亲却不那么认为,她对我这个成绩表示理解,并且感到已经算是不容易了。

    当远在沈阳的父亲听到我的高考成绩后,并没有表示什么,他对高考及报志愿的事情不是太清楚。当然,他也了解我的学习情况,并不想给我增加心里压力,只表示看接下来是复读还是考走了。

    我本心是不打算复读的,除非所有投递志愿落空才会选择复读。对于我的想法,母亲也表示认同并支持。

    三天后,我返校领取高中毕业证。走进教室,见里面的桌椅完全不在原有位置上了,像是被强盗打劫了似的,有的翻倒着,有的倾斜着。再看看地上,全是被撕碎了的高中课本和习题试卷。听说,高考结束的那个晚上,很多男生回到教室一阵狂欢和发泄情绪,将教室里搞成了满目狼藉的样子。

    我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象着自己也许从此彻底告别了校园生活,也许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走进教室了。一时看着熟悉的黑板和课桌,回忆着读书生涯的点滴经历,竟然辛酸得差点儿落了泪。

    那天从学校回来,我带回两本书。一本是高考填报志愿指南,里面载有当年的全国高校及招生专业;另一本是高招院校前三年的录取分数线。报志愿是需要使用这两本工具书作为参考的。

    当年,我的高考成绩差二分不到本科三批录取分数线。但是三本院校每年都有降分录取的可能,即使分数不够,但是接近,也是允许报考的。就算不被本科院校录取,也不会影响接下来报考专科院校。

    三本院校的学费大概每年要一万到一万五千元,如果加上住宿费、学杂费及生活费等,那么一年的支出大概需要两万元,甚至更多。想想三年的贵族中学读下来,家里已经为我花费不少了,大学四年如果再给父母增加经济压力,实在令我有点儿不忍心了。并且就算是被本科三批院校录取,大概率是一些坐落在偏远地区生源不足的院校。经过再三考虑,我对报考本科不抱任何希望,也并不是十分希望被三本院校录取。

    老师鼓励我大胆报考本科三批的院校,并且建议我服从调剂。但我在填写志愿单时,刻意没有勾选“服从调剂”那一项。我的想法是,如果去一所不太好的三本院校,或是四年时间生活在一个十分偏僻或是环境恶劣的地区,还不如选择一所好一点儿的大专院校。

    于是,本科志愿我只是随意填写了两个就提交了,结果自然是没有被本科三批院校录取。对此我并不感到失落,我在满心期待着报考一所理想的大专院校。

    八月份,正是暑伏的日子,天气异常的闷热。尽管屋子里所有的窗户敞开着,但进不来一丝凉风;电扇也是白天黑夜转个不停,但丝毫觉不出凉爽,身上总是汗涔涔,黏糊糊的,叫人心情也十分烦躁。

    母亲将一张凉席铺在地上,她戴着花镜坐在凉席上,手里捧着一本参考书看。另一手举着一把扇子,不时摇摇手中的小扇。那些日子里,母亲除了买菜做饭,打理家务,剩下的时间就是坐在凉席上翻看那两本工具书。偶尔,她会将某一页折起来,以便为我提供一些参考。

    我则是全身心投入到报考志愿中,我将自己心仪的学校用笔圈起来,再到另一本书中查询这些院校的历年录取分数线。见没有把握的就直接放弃,有一些把握的就留下来做备选。

    和本科报考程序差不多,专科也是分为三个批次,分阶段按批次逐一审核志愿。当年专科的录取分数线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