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开学初的日子 (第1/2页)
不知几时,窗外一缕光亮透过窗帘洒了进来。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热闹的城市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早晨渐渐苏醒了。 经过了一夜的休息,清晨醒来,我和母亲活力满满,精力充沛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九月十一日,这天是我大学开学报道的日子。 一早,我和母亲吃过早点,提着所有的行李直奔二十七路公交站点。七点钟,站点已经人山人海了,前来报道的学生和送行的家长似乎比头一天多了一倍。 当公交车驶进站点后,人们一窝蜂地冲了上去。我和母亲挤在人群中间,动弹不得。在一片喧闹声和污浊的空气里大概熬了一个小时,公交车终于停在了保定师专门前。 下了车,我和母亲将行李物品安置在传达室附近的一角,便直奔报到处办理入学手续。之后,按照入学报道流程,赶往生活区办理住宿等相关事宜。 一路上,见到许多大一新生拉着行李,扛着包袱,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我和母亲也混迹在人群中,大约步行一刻钟后,我们来到了生活区。这里有两个食堂,食堂前面是一片活动场地,设置着乒乓球案子。食堂附近还有校医院,洗澡堂,洗衣房,理发馆,摄影室,超市等生活配套。 食堂的北侧是一排排六层高的宿舍楼,青灰色的楼体在一片树木浓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干净而素雅。楼间有供水区,全天十小时可不间断地提供热水。 很快,我找到了自己所在的四零八宿舍,母亲陪同我来到宿舍整理内务。这是一间北向的房间,大概三十平米,带一个北阳台。宿舍里靠两侧墙壁是上下铺位,能容纳六人,其中有两张上铺下方设置了三人位课桌。阳台上有存放衣物的铁皮柜和脸盆架。 有了高中住宿的经历,大学住宿对于我来说算是比较轻松了。我和母亲配合整理着一张临近门的上铺。屋子里陆续来了几位舍友,大家友好并礼貌地打着招呼,各自收拾着自己的物品。 临近中午,宿舍里的事情料理妥当之后,我和母亲来到大学食堂用餐。食堂占地面积很大,里面整齐地摆放着餐桌和餐椅。每隔一段距离有餐车,上面摆放着干净的不锈钢餐具可供使用,还有几辆随时移动的餐车,收取残羹剩饭等。食堂里能容纳近千人用餐,出餐口也很多,提供的午餐十分丰富,价格也比较合理。 我和母亲买了米饭和三个炒菜,便吃了起来。饭菜的味道很可口,菜量也不小,吃着又舒服又饱。饭后,母亲陪我在生活区转了转,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又办理了饭卡。临近一点钟,母亲准备乘坐下午的高客返回唐山。 我将母亲送到食堂前的活动场地,母亲执意不让我送出校门了。我们停下脚步,母亲对我嘱咐了一些事情,便独自朝校门走去。我望着母亲,她右肩上背着一个小包,迈着轻快的步子,不时回过头来朝我微笑着,招招手。她一脸的愉悦满足,见我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母亲一定很放心了。 这一次分别,与高中三年里的每一次分别略有不同。虽然在我心里依旧有对母亲无比的依恋与不舍,但大学校园的环境和令人期待的新生活,冲散了埋藏在我心底的离别的酸楚。我望着母亲渐渐远行的背影,转头朝宿舍走去。 那天午后,宿舍里六位女生聚齐了。除我之外,有一位女生是来自张家口沽源的,其她四位是保定本市区的。 六个本省的同龄女孩有缘聚到了一起,大家并不觉得陌生,而是很快在做卫生,领取新书的一系列事情中,互相认识,彼此帮助,成了十分要好团结的舍友。 按照惯例,大学开学前进行了一周的军训。这段时间大一外语系的新生全部以班级为单位,每天在外语楼附近进行着站军姿、齐步走、正步走等训练。 在休息时间,大家自动地围在一起自我介绍,互相认识。有的满口保定话,有的一张嘴就是老呔音,涿州和廊坊的学生则有着一口的京腔。虽然学生基本都是HEB省内的,但听着不一样的乡音,也觉得颇有意思。 聊天时,不知我哪句话让身边一位女生一下子听出了我的唐山口音,她赶忙过来和我打招呼。她是商务英语二班的同学,叫徐慧,家住丰润区。在大学里遇到了老乡,这让我俩都格外开心。我们聊着唐山的特产,风物等,像是一时遇到了知音一样,思乡的感情犹如一条小溪,缓缓地在心中流淌着。 令我感动的是,那天军训结束,晚间我们回到宿舍正准备洗漱。徐慧带来了一位大三的女生,叫张媛媛。这位女生与徐慧家是同一个村子的,听说又有老乡来这里读书了,就特意前来看望我。 我把她俩请进了宿舍,张媛媛赶紧递给我拎在她手里的果丹皮、橘子、巧克力等一些小零食,我推谢了几次后见她执意要给,便有些不好意思地收下了。顿时,一股暖流涌进了我的心房,在异地能遇见这么热情友好的老乡,是多么令人感到幸运又激动啊。我们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