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2章 渤海王刘悝涉谋反 (第1/2页)
吴咏在舟山岛呆了数日,便告别众人,离开鄮县地界。 临行前,还不忘提醒李擎和鲜于策接下来要小心行事。 他本打算接下来去汝南郡,与袁术聚一聚。 却不想刚到山阴县地界,就被会稽郡太守尹端再次派人将他请了过来。 一番见礼后,尹端、吴咏、岑晟、朱儁四人便在客厅分主次坐下。 尹端率先开口说:“吴侍读可有耳闻,近日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 吴咏一愣,不由自主问道:“出了何事?小子最近一直在海岛生活,消息有些堵塞,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尹端看了众人一眼,轻声道:“前不久司隶校尉段颎听说中常侍郑飒和中黄门董腾多次与刘悝交往通好,便将二人逮捕起来拷问。随后尚书令廉忠向天子上书言郑、董二人图谋不轨,欲迎立渤海王刘悝为帝。” “陛下信乎?”吴咏面色凝重起来。 尹端叹息道:“起初未信,但朝中宦官门生亲属皆言此事并非空xue来风,奏请天子彻查此事,不少群臣附议,陛下这才诏令冀州刺史刘焉收押渤海王查实,又命段颎收郑飒、董腾送北寺狱彻查。接着又派大鸿胪卿袁隗、宗正卿刘祖和廷尉陈球前往冀州监狱询问刘悝。” 吴咏听罢,紧皱着眉头思索这件事的影响。 明眼人一看,这就是中常侍王甫在打击报复渤海王刘悝。 朱儁却是开口问道:“为何是司隶校尉段颎?廷尉陈球不 可审讯吗?” 尹端叹气说:“本来应是廷尉所查,然中常侍王甫和曹节等人皆言段颎前次抓捕太学闹事诸生,尽显才干,应为此事最佳人选,于是联名提议由段颎查询此案。” 朱儁听后,大怒道:“乱臣贼子着实可恨!这些宦官都该杀。” 尹端摇头道:“渤海王以前得罪王甫极深,想必早已被王甫恨透,此事只怕难以善了。” 延熹八年,渤海王刘悝获罪被废黜封国,贬为廮陶王,封邑只有一个廮陶县。 此后他一直急于恢复原封的勃海国,于是向桓帝刘志身边的中常侍王甫行贿,并许诺事成之后,将给王甫五千万钱作答谢。 不料,桓帝刘志病重,临死前下诏恢复了刘悝的勃海国。 刘悝就认定这是哥哥刘志的遗愿,并非王甫出力的结果,据此拒绝兑现承诺。 这件事情在当时还传的沸沸扬扬,成为一时笑谈。 王甫吃了哑巴亏又不好发作,只能暗中搜集对刘悝不利的情报,伺机报复。 本来大家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现在渤海王突然就出事了,想必王甫在其中扮演了不为人知的角色。 吴咏有着后世的灵魂,当然知道这件事完全是出自王甫的手笔。 这次的事情,不仅刘悝绝望自杀,其家人一百多口均被处死。其中,刘悝的妻子正是宋皇后的姑母,也死于这场政治冤案。 由此,王甫知道自己得罪了宋皇后, 于是他开始考虑自身安危。 六年之后,王甫联合太中大夫程阿一起弹劾宋皇后,诬告宋皇后因为失宠而怀恨在心,私下使用“巫蛊”诅咒天子刘宏。 或许那时的刘宏早就想废掉这位自己看着心烦的宋皇后,不管是信以为真还是借题发挥,玉手刘宏下诏废黜宋皇后,收回皇后玺绶。 宋皇后则自己去了暴室,不久之后便忧愤而死。他的父亲宋酆和兄弟宋奇仍然被论罪处死,无人敢给他们收尸。 想到这,吴咏心里更加烦恼,他知道这件事情的影响不止于此。 或许在天子刘宏看来,处置一个谋反的渤海王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站在其他王侯的角度,这就有些可怕了,一个郡国的王被人随意诬陷致死,他们岂不也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忠于这样的天子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不仅王侯这样想,其他的世家大族之人也会感到恐惧,他们由此对当今天子刘宏感到失望。纷纷再想其他出路。 这时尹端又开口对吴咏询问道:“吴侍读能不能想些办法,段颎此人其实早已投靠了王甫,此次必定全心全意为其办事,若是郑、董二人被屈打成招,渤海王危矣,社稷危矣,到时一切悔之晚矣。” 尹端作为一方太守,又在边疆地区厮杀多年,自是知道这次王甫诬陷渤海王事件若是成功,将会导致多么可怕后果。到时有可能整个大汉也将会失去民心。 吴咏摇 头道:“小子如今不在天子身边,也是有心无力,渤海王被诬陷一事,只能听天由命了。” 此时他的力量尚且弱小,为了一个渤海王,与宦官们翻脸,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但他也不想尹端等人失望,于是又开口说:“接下来,我将会渤海国一趟,看看有没有转机。” 说着,他不由叹息道:“只要渤海王能咬定没有谋反之心,王甫就不敢做的太过。” “但愿吧!”事已至此,尹端还能说什么? 对于渤海王刘悝,众人虽然同情,但也没有太过在意,实在是这人的名声确实不怎么好。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汉桓帝刘志的身世,以及渤海王刘悝的事迹。 刘志是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当年汉顺帝三十岁就去世了,临终立自己的两岁多的儿子刘炳为皇帝,这就是汉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