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陷之死地而后生 (第3/3页)
后分兵四出,便可搅动更大的风云。
胡知礼觉得让他来选,他肯定是会选择进往河南。 虽说如今三边总督郑崇俭正带领着陕西的兵马守卫在河南府内。 但这无疑是眼下最好的办法。 不过陈望仍然是摇头否定了胡知礼的判断。 “张献忠,确实是要入川,不过又不是只是入川。” 陈望眼神锐利,他已经是明悟了张献忠的内心之中的真正想法。 这个时间,明军调集重兵于湖广、四川、陕西三省交汇之处,官兵的实力强大无比,正面交锋根本毫无胜算。 “入川,只是为了吸引我们的追击。” 入川只能当作权宜之计。 入陕是绝路,而北上河南,只不过是重蹈覆辙,饮鸩止渴。 崇祯十二年之所以成为明朝国势急转直下分水岭,最大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贺一龙等人思想之上的转变。 崇祯十二年后,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开始慢慢的转变流寇的想法。 在长久以来的斗争之中,他们明白了流寇只能胜得了一时,但却终究没有办法胜一世。 罗汝才占据房县之时,分派地土,屯粮积草。 不仅不欺压劫掠百姓,甚至对附近穷苦百姓还给予本钱,令做生意,给田分地允许耕种,甚至还帮其主持公道。 罗汝才如此的作态自然是得到了很多百姓的好感,竟然出现了争相恐后主动投军的的场面。 张献忠当时在谷城的时候,将谷城的王家河为太平镇,在镇上设立关卡。 往来商队运送的货物一律征收一半充作养兵费用,但是和小民却是平买平卖。 总兵抢掠征田也都是全部向着那些大户地主征收。 而当张献忠和罗汝才两人在谷城、房县起事之后。 也并没有再裹挟乡民,也没有再劫掠百姓,他们将矛头一致对向了当地的官绅地主。 历史上,李自成则是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而赈饥民。 而那首“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也是从那时开始传唱。 而后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张献忠的目的,是为了拖垮我们。” “拖垮?” 胡知礼和陈功两人微微一怔。 “就像当初在陕西、山西一样。” “四川确实多山,蜀道难行,降马匹的作用降得很低。” “但是乘马仍然快过于人,各阵营兵步卒众多,山高路远还需要携带辎重,想要追上流寇,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说到底,我们还是劣势。” 陈望的目光停留在襄阳的位置之上。 先攻汉中府,做出入陕的态势,使得明军向着汉中府驰援。 但实际上真正要进攻的却是四川。 川东军兵换帅不久,而川东军兵又有不少被调往了汉中府内,因此兵力也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张献忠领兵长驱直入四川腹地,采取以走致敌的策略,率军南进,根本不与官兵正面交锋,只要看到官兵到来就直接上马逃窜。 因为人皆乘马,快的时候一日夜竟然能连走数百里,官兵根本没有办法追赶。 半年之内长驱五六千里,几乎走遍大半个蜀地。 最北到广元、昭化,最南到泸州、南溪。 最西至成都附近的诸州县,最东至巫山、变门。 最后在杨嗣昌认定了其有占据四川的想法后。 张献忠集结精锐,直接兵出四川。 当时六省的兵马,不是处于四川的深山之间,就是在河南围剿李自成。 襄阳以南,也只有荆门才有少许的兵马。 张献忠出川之后,一路所向披靡,一战而下襄阳,彻底的瓦解了明军的包围网。 这便是历史上张献忠在谷城复起后一路转战的过程。 “四川是死地,但也是活地。”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脑袋又有点昏沉和雾的感觉,所以更新迟了些,我明天调整一下状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