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六章 移山项目成果爆发,陈念的大局 (第1/2页)
实际上,陈果的计划并非是让中芯国际这样一个做芯片加工的厂家自行购买各类设备和零件、自行研发生产光刻机,而是打算让它做一个牵头者,借助20nm芯片项目,去拉动整个芯片、光刻机产业的发展。 这是典型的“旗舰项目”思路,在之前,国内运用这样的思路曾经获得过诸多成果。 只不过,与以往的那些项目相比,这一次的项目难度更大、门槛也更高罢了。 所以,在解决完中芯国际张如锦的问题之后,陈果又继续拜访了包括上海微电子在内的多家企业。 相比中芯国际,这些企业沟通起来就简单得多了。 毕竟都是国企,具有行政从属关系。 跟他们交流更像是下任务,而不是做交易....... 花了小一周的时间,陈果才终于把所有事情安排妥当,而就在芯片项目开始平稳启动的同时,另一边,移山项目的大型成果,也终于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了。 5月底,振华重工第一台超大型龙门吊走下生产线,虽然距离两万两千吨级的宏海号有一定距离,但这台一万六千吨级龙门吊一经出世,也刷新了整个世界大型起重机起重重量的历史记录。 这台龙门吊被优先部署在大连造船厂,取代了原本使用的9000吨级龙门吊。 这项替换,毫无疑问将在极大程度上加快深蓝16号项目进程,原本困难的甲板、燃气轮机及其它大型设备吊装工作变得轻松无比,根据造船厂专业技术顾问评估,单单是这台龙门吊,就能将深蓝16的整体项目进程缩短3个月以上。 同时,振华重工还在进一步向着项目最终目标冲刺,宏海号正式开工建造,设计标准比预订标准还要提高了20%,达到吨级标准。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样的巨型龙门吊的建造目的。 那么大的吊机,你总不能是用来给港口装卸货的吧----那未免有些大材小用了。 而各类军舰也用不上这么大重量的起重机。 所以,它从诞生之初开始,目标就已经是明确的。 明确地指向下一艘超大型舰船。 无论它是002号航母,还是40万吨货轮。 一个是军事,一个是民用。 虽然看上去,前者的意义要比后者大得多,但实际上,在伊沙双方冲突加剧,石油供应面临紧张预期,且我们已经拿到来自沙特的优先供应权的前提下,一艘巨型货轮所能提供的战略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并不弱于航母。 当然,现在去谈这样的宏伟战略还有些为时过早。 相对更实际的,则是大型盾构机“强国号”的诞生。 由于有了之前在大型挖泥船上的技术积累,这台盾构机无论是在综电系统、还是在铰刀刀组上,进展都远远超过陈念、超过星火小组和民发办的预期。 最终下线时,强国号超大型盾构机不仅是达到了技术标准那么简单,还反向输出了一系列的技术优化、技术延展成果。 在它的影响下,中小型盾构机的发展道路上,已经是一片坦途。 伴随着强国号和其他型号盾构机的出现,第一条标准化、实用化高铁线路的建设速度陡然加快。 2006年3月,京广高速铁路京石和石武段正式动工建设,仅仅两个月之后,全线涉及的隧道工程便基本完成,与此前同类项目相比,隧道施工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 这样的速度让整个世界都叹为观止,甚至有媒体连发数篇报道质疑工程成果造假。 但当强国号工作视频发布时,这些媒体的脸,又全都被扇肿了。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工程机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它所凝结的技术、以及系统工程设计中体现的智慧和底蕴,让想要质疑它的人根本无从下手。 毕竟,以那些媒体的能力,最多也就能质疑质疑什么制度啦、体制啦、文化啦......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 它可以用它丰富的诡辩经验,把白的说成黑的。 可在工业领域,它又能做什么呢? 所有人都能看的出来,盾构机,就是标准答案。 强国号,就是标准答案。 而且,是绝大多数国家,抄都抄不来的标准答案。 当然,盾构机的出现加速的不只是高铁这样的巨型项目,它带来的工程难度、工程成本的下降,也让许多地势复杂的小型城市看到了机会。 大量县级、乡级公路开建,次级城市经济进入爆发期----当然,这是在透支财政的前提下做到的。 不过,似乎在下层行政机关里,并没有人为这样的透支而担忧。 是的,这样重大的问题,只能是交给上层去考虑。 审查、调研、规划一刻不停,气氛和节奏也拉的极紧,因为金融危机的压力,上级不可能压制下级的经济活力,但却又必须想办法保证财政健康。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过好在,前期各个项目的成果,在熬过了3年的真空期以后,终于开始见到收益了。 燃气轮机、雷达电子设备、军品武器、船舶、挖掘机......甚至包括少量的航空发动机,都开始实现出口,这带来了不错的收益,也在不算稳定的平衡点上,勉强支撑住了经济的发展。 不过,这样的发展要想得到收益,那就又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真空期了。 不过,这一次的次贷危机,由于我方切实参与到了“点火”的行动中,所受到的震撼也远远比前一世要强得多。 再加上现在有了陈念这个科技外挂,那条竭泽而渔的道路便顺其自然地被放弃了。 取而代之的,自然是在科技领域的狂飙突进。 而这,也给陈念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 西工大。 陈念端坐在桌前,看着系统上显示的3.6个点的源点发呆。 这段时间里,这段时间里,实际上他已经算是很努力地在去提高源点的生成速度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日均源点产量就好像达到了瓶颈一样,卡在0.3点这个门槛上不动了。 偶尔,因为一些偶然的技术裂变,单次的源点生成会达到0.5、甚至1个点,但更多的时候,除了学习可以带来的稳定源点收益,额外源点收益都是空白。 在移山项目启动之后,技术裂变带来的源点增量爆发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又恢复平淡。 一句话说,那就是系统的源点产量,并没有能与技术的发展一样,实现“上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