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八章 酒尚温也 (第1/2页)
变循环发动机试制成功,也就意味着距离h-20首飞只剩下了最后一道关卡: 整装测试。 在这一方面,陈念从来都不担心国内工程师的水平。 毕竟,虽然说“工匠精神”这个词在他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时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充满嘲讽意义的负面词汇,但在现在,它却是实打实的对那些兢兢业业努力着的工人们的褒奖。 要知道,这个国家的工人,那可都是为了一微米的差异,都能不眠不休地折腾几十个日夜的狠人。 你可以说他们犟、可以说他们梗、甚至也可以说他们憨,但却绝对不能质疑他们的水平。 在没有精密机械、没有高性能计算机的时代,他们甚至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达到与之相似的效果。 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极限。 而现在也是一样的。 更何况,h-20的制造流程中已经引入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有了这些东西的加持,他们只会把原本的工作完成得更好。 带着这样的想法,陈念满意地告别了陈果,离开办公室,走向了h-20的整装车间。 时间正是下午三点,车间里一片繁忙。 此时的他在603所早就已经没有了任何限制,如果他愿意,甚至可以直接在把最核心的保密车间当自己家。 唐长红早就已经给他做好了身份,无论对外还是对内,都足以解释过去。 今天也同样如此。 陈念进入到车间之后,车间里正在检查着起落装置安装情况的工程师刘雪健注意到了他,于是连忙站起身来打招呼。 “陈工,今天有空过来看看啦?” 在他的眼里,陈念是某兄弟研究所重点培养的天才少年,专门过来培训交流的,保密权限极高,背后还有一些大佬的背景。 在这种认知下,他对陈念一直都很客气。 当然,这种客气里本来还夹杂着一些淡淡的优越感。 毕竟,“将门虎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二代普遍没太大的真本事。 他一开始以为,陈念也是这样的人。 但没想到,几次接触之后,他直接被陈念的专业程度镇住了。 再加上陈念随手帮他们解决了几个难搞的技术问题,现在他对陈念的态度,那可谓是真诚到清澈见底的敬佩。 “是啊,听说变循环发动机马上就要运过来装配了,我看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了。” “哎,你你不用管我,做你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我都那么熟了,哪还用你招呼啊。” 听到陈念的话,刘雪健嘿嘿一笑,回答道: “你啥时候来都得招呼,这是规矩。” “上次你给我们说的那个钛-铝联合铆接制孔法,我们找老师傅去试了,嘿,你猜怎么着,真牛逼!” “我们专门找了老钳工师傅来测试,学过的没一个说不好用的。” “刘时勇刘师傅伱知道吧?他是我们这最资深的钳工了,连他都说,能想出这种cao作手法的,起码也得是几十年的专家。” “我跟他说是小年轻提出来的,他还不信,上次不是偷偷躲一边看你来着嘛,你没注意......” 陈念忍俊不禁地笑了笑,略带调侃地说道: “你下次让刘师傅直接来找我,说不定我们还能交流交流。” “当然了,我也就是纸上谈兵,真让我实cao的话,恐怕连铆枪都扛不起来.......” 实际上,陈念虽然没有真正见过刘时勇,但这个名字他却熟悉得很。 这人从始至终,都称呼自己是“一个普通飞机铆装钳工”,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荣誉拿到手软、项目经历无数、甚至牵头承担了歼十改项目框架结构改型设计的大牛。 自己之前提出的“钛-铝联合铆接方法”,其实就是在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上扩展出来的。 不过在这个时期,刘时勇虽然能力出众,但确实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也没有拿出太多亮眼的成就。 也难怪他还不敢直接找自己聊技术----大概还是有一些“自以为是底层”的自卑吧。 这么想着,陈念又补充了一句: “我不是开玩笑的哈,改天你找个机会跟刘师傅说一说,让他有空找我聊聊呗。” “h-20后续的组装工作很复杂,他作为领头人,也要心中有数。” “要是有什么困难,我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有你这句话就足够了,陈工!” 刘雪健的神情一振,停顿片刻之后,他又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你别说,陈工,我们这还真遇到了一个小麻烦。” “你要是现在有时间,就一起帮着看看?” 刘雪健的神情里透露着一丝赧然,语气也有些不易察觉的愧疚。 搞什么,人家是来学习的,结果学了一个多月,什么东西也没带回去,反倒是自己这边薅了不少“技术羊毛”。 这还算交流吗? 纯粹是技术扶贫吧? ----或许本来他就是来技术扶贫的,只不过是为了让603所面子上过得去,才取了个这样的名字罢了...... 陈念微微点了点头,开口问道: “什么麻烦?是组装流程上的吗?” 刘雪健摇了摇头,回答道: “不是组装流程,是材料问题。” “我们之前测试过h-20的起降系统,发现现在的起落架,如果是用在其他战斗机、甚至其他民航客机上都是够用的。” “但h-20不一样,h-20因为特殊的机体设计,降落时进近速度比较快,落地冲击力也相对较大。” “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设计思路,起落架应力集中现象会比较明显。” “这么一来,起落架的寿命会大幅缩短。” “本来这也不算是什么大事----最多就是定时更换起落架易损件就好了。” “但h-20的起落架仓和弹仓存在机械结构上的互用,估计后期维修会很麻烦。” “所以我们就在想,能不能有什么方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几天我们下班了都在研究这事儿呢.......陈工,我觉得你挺有想法的,要不也一起看看?” 陈念挠了挠头,语气有些疑惑地问道: “这玩意儿还需要讨论?” “这问题不是直接用抗疲劳技术体系解决的吗?” “表面质量改进技术、表面强度增强技术、结构件棱边光整技术......哎?你们不知道?” 看着刘雪健一脸懵逼的表情,陈念突然反应过来。 好家伙,这套体系难道还没出现吗? 不对啊! 无应力集中抗疲劳技术体系不是赵振士在2003年左右提出的概念吗? 到现在,没几天时间就要进入2007年了,难道改进型300m钢材还没出现? 他赶紧停下了话头,转而问道: “现在起落架是用的300m-2型钢吗?” “没有啊!用的事300m钢啊。” 刘雪健满头问号的回答道。 怎么回事? 明明自己已经算是这方面的专家了,可是陈念提的那些概念,自己怎么完全没听说过啊。 看着他的反应,陈念的心里咯噔了一下。 卧槽。 还真是。 自己所说的这些技术,应该是410所在09年才提出来的概念。 在此之前,国内的抗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