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三十章 傻眼了! (第1/2页)
闻言,很多人都微微皱起了眉头,思索了起来。 然而——还是难以理解。 对于叶予刚才的话,他们觉得难以理解! 好吧,我承认,科学不是真理,但为什么科学所追求的也不是真理? 为什么科学不是求对? 为什么科学需要“可能被事实推翻”? 换句话说,科学并不追求绝对正确的东西? 咦,这么一说,感觉好像有点可以接受了,但是,可以接受不代表可以理解! 我还是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 想不明白就要发问,这是个良好的习惯,于是乎,就有人问了。 “叶予同学,刚才你说,科学不是真理。对于这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因为一直以来,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你之后说,科学不是求对,它并不追求真理,另外,科学需要‘可能被事实推翻’,并且你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的这种看法,我有些无法理解,能不能请你详细解释一下?” 这个提问的人坐在最前排。 他一开口,顿时引起阵阵惊呼。 不知道他是谁的人惊讶,因为那儿是老师的位置。 知道他是谁的人就更惊讶了,因为他是经济学院的副院长! 当然,惊讶的同时,不少人也带着由衷的佩服。 向一个18岁的少年提出疑惑,语气不带刺,反而是虚心求教,这还不足以让人感到敬佩? 这种事,有几个老师拉得下脸做? 有时候,虚心求教并不会让人觉得学识浅薄,让人看不起,反而会让人觉得他胸襟开阔。 当然,这种人一般求教时并没有想那么多。 不懂,就问。 有些人其实挺简单的。 听到有人提问。叶予着重往提问人那儿看了一眼。 是个老师,年纪有些大了,坐在第一排中央处,想来地位颇高。 至于名字。叶予不知道 这里是学校的大礼堂,并不是阶梯教室什么的,他离观众席有些远,虽然那人面前放着写有他名字的身份牌,但从叶予的位置看去。看不清楚。 叶予微微一笑。 不耻下问,这小老头是标准的学问人。 五六十岁的人向一个18岁的少年求教,闲水大学老师向一个高三学生求教,这不是不耻下问,是什么? 刚才叶予说的那一番话,前面关于“科学不是真理”的论证都是他自己的看法,而最后那句“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则是出自张五常的《经济解释》。 张五常,这个人,若是不研究经济学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还不如某些经常在电视里看到的所谓“专家”让人觉得熟悉。 但他当推中国经济学家第一人! 他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的关门弟子。 他与科斯、巴泽尔、弗里德曼等人私交甚笃。 他于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他被选为1997—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 他不喜欢建立数学模型,甚至厌恶读文献,他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世事的学问,推崇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当然,这或许与他数学太差有关。 他有丑闻——逃税、投资入股的古董店造假。 他有时喜欢自我夸耀(因为这点,很多人对他并不自我夸耀的部分都不相信了)。 他为人狂妄自大,喜出狂言。 杨小凯在《也谈张五常》里这样评价:“象张五常这样对文献不重视。自己都能原创这么多新东西,的确是奇才。”认为他不注重建立数学模型,以至于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因为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原创性思想就来自于张五常关于佃租理论的论文。 至于杨小凯是谁——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曾两次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被誉为“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华人”。可惜天妒英才,因为癌症而于2004年去世。 张五常,相当有争议的一个人。 有人批评他,认为他一无是处,也有人推崇他。称他为大师。 就算是叶予,也觉得他老了之后在有些地方太过想当然,脱离实际,但对于他的《经济解释》,叶予还是蛮喜欢的。 叶予说道:“我刚才所言之科学,是指科学理论。科学理论需要‘可能被事实推翻’,是因为理论需要解释力。而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理论,就不可能被事实验证,也就没有解释力!因此,理论需要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最起码,在想象中,它可以是错的! 今天来听讲座的,不光是经济学院的人,所以在这里,我还是拿大家都熟悉的物理来打比方。 在物理学中,有个很基本的公式,f=m*a,外力的大小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它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因为它可以做实验验证,若是有人做实验发现这个等式不成立,它就被推翻了。但事实上,它没有被推翻。当然,准确的说,在微观领域,它其实是被推翻了的。但在宏观领域,它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所以它算是被证实了。 而这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些理论,它们是不可能被事实推翻的! 在这方面,我认为总共有五种情况,可使理论不能被事实推翻,从而废了理论的解释力! 它们分别是套套逻辑,模糊不清,互相矛盾,非事实以及无限制! 首先,套套逻辑。所谓套套逻辑,就是指那些不可能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错的理论。” 说到这儿。叶予突然说道:“经济学院的学生请举下手!” 看了眼举手的同学,叶予随便点了一个人,道:“我问你个问题。‘四足动物有四只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