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9章、嘉靖五年终于到了 (第2/3页)
所幸家仆早已等候在那,远远看见了走下马车的龚用卿等人,连忙就赶了过来:“少爷,大喜!那通驿局局竟专用了原先贡院旁明智坊草场边的一片宅院,改了状元居旅邸,专供赴考举子投宿。那里必须有举子出身才可入住,我已经帮各位老爷报了名。” 龚用卿大喜:“竟有此事?妙哉!妙哉!” 各地赶考举子加起来足有数千,那状元居自然不可能容纳这么多人,只不过先到先得罢了。 在贡院边上,又有好彩头,龚用卿连连呼他带路。 入了朝阳门,一路往南,果然行不多远就看到了贡院。 在旁边两百余步之处,就是明智坊草场。 这草场,原是供军马所用的草料存储之所,占地非小。 此时,其中一片屋舍却都归通驿局所有了,“状元居”三个大字赫然其上。 “听说是费相走马上任后,诚意伯请费相题的。咱们来得巧,刚刚迎客不足五日。若再晚,已经到京城的举人老爷们只怕都搬到这里来住了!” “……难道不需银钱?” “自然是要的。” 王慎中问清楚了价格,才对龚用卿这家仆无语:你当天下举人个个都家里钱多? 这状元居的“雅间”花钱不少,若是连住数月,每月都得三两银子。 王慎中有点不想住在这,太贵了。五两银子什么概念?住上两三月,都能买一亩好田了。听说寻常旅邸或者寺庙的庙寓,一个月不到一两银子。 而且,那么多举人聚在一起,只怕天天高谈阔论,日访友夜访友,不得安生。 “你可曾问一问城内城外寺观?” 龚用卿喜热闹,闻言就说道:“道思,如今正不知会试如何考。士子齐聚,彼此切磋印证多好?” “……还是寺庙好。” 王慎中心想这通驿局只怕就是拿捏了这种心思,趁机赚大家的钱。 最终便分道扬镳。 王慎中并不是出不起这银子,他家境不算差这次作为新科举子也领了一笔补贴。 最主要的还是感觉这一路上龚用卿太能闹腾了,与他继续住一起,只怕有碍备考。 这个时节,京城里的人都在准备过年。 王慎中也带了个家仆,此时行走在京城的街上,仆人学北方人将手拢在袖子里问道:“二少爷,找旅邸、庙寓,还是干脆找牙行帮忙租个民宅?” “庙寓吧。” 他也不想去麻烦任何人。泉州出身在京城的人,王慎中其实也识得几个。 眼看天色已经快黑,他们也就只能在这东城附近寻找。 京城内寺庙不少,这些寺庙原先就是许多官员入京时喜爱投宿之所。 现在到了年底,龚用卿猜得没错,各处庙宇住的人确实很多。 “伱们若不嫌晦气,便去智化寺看看吧。” “晦气?为何?”王慎中听到这京城人这么说,不禁问了一句。 那人被拦路问了一下,此时闻言便笑,“显宗入了太庙,这智化寺岂不晦气?这位兄台也是入京赶考的吧?那智化寺,乃是英宗年间王振所建,英宗所赐报恩智化禅寺之名。” 王慎中顿时懂了。 陛下藩王继统,登基后既迎了景帝入庙,更让于谦陪祀左右,他对于英宗昔年叫门旧事的态度明显。 皇帝的态度如此,下面人自然会避嫌。 这智化寺也许原先香火很旺,这几年只怕是越来越难了。 “……原来如此,我却不忌讳这些。若这第一次应会试不中,那也只是不才学问不精。”王慎中做了做揖,“多谢兄台了,还不知兄台尊姓大名?我观兄台仪表非凡,你我年齿相近,莫不是也是赶考举子?” “不敢不敢,在下高中元,今年十六。”被问话的确实是个年轻帅哥,此时笑着回答,“来年确要应考,在下却不需赶,本就长居京城。” 王慎中颇为震惊:“高兄年方十六便已是举子,足见学问惊人!今日相识,慎中幸甚!” “左右无事,我领王兄去吧。不知王兄年齿?” “惭愧,不才虚长高兄一岁。” “……那你叫什么高兄?” “高兄弟这名字,来年必定高中,不才将来也要称高兄的。” “嗐,家父倒是劝小弟三年后再考。” “哦?为何?” 高中元是个非常直爽的性子,一路上就跟王慎中聊了起来。 原来,这高中元也是官宦子弟,他父亲现在担任太常寺少卿,还是个正四品。 至于为什么三年后再考,一来高中元还太年轻,即便中了进士只怕也会因为年龄先磨炼几年,不如三年后考新学。 王慎中听得心中一动。 朝廷高官现在都教导自己的孩子三年后以新学进士再出身吗? 到了智化寺,果然门庭冷落。 生意上门,智化寺的知客僧人极为高兴,热情得不像话。 但王慎中感觉他们的热情似乎是对高中元的。 太常寺是负责与祭祀有关的诸多事的,王慎中估计着,这智化寺以前莫不是官祭寺庙?智化寺对太常寺的官员很熟悉? “贫僧必日夜向佛祖祷告,祈愿二位施主来年高中。” “那就不必了。”高中元颇为潇洒地挥了挥手,“王兄,小弟还得及时归家。今日相谈甚欢,过两天再来向王兄请教。” “高兄热心快肠,慎中感激不尽。” “些许小事而已。那就告辞了。” 等高中元离开,王慎中依旧感慨着:“高兄风度,令人心折。” 知客僧附和道:“高公子名满京城,岂是浪得虚名?” 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