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杨慎回京,三国震惊 (第3/3页)
。 而杨慎回京,在履新户部之前,第一件要另外做的事就是担任会试主考。
皇帝对杨廷和的补偿、对总理国务大臣的既信重又防备,从这个安排里就可见一斑。 看了看上面公布的考制,除了正副榜和名额的设置,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评卷规则的改变。 杨慎想起在广州的经历,嘴角不由得微微翘了起来。不起眼的一个变化,其实将要潜移默化地让将来的士子们人人都得重视一下算学。将来的官,那得会算账啊。 想一想,将来皇榜挂出来,除了名次,还会有一串数字显示他们的分数,那这串数字能被忽略吗? 另外,礼部这次还将专门安排一日,支持士子们咨询自己答卷上各题所获各人的评分。回去之后,他们不得自己好好算一算? 当然了,谁打的多少分,他们不知道。专人誊录好一张表格,叫了名字之后把那张纸递给考上就算完事了,自己回去算,美名其曰帮助举子明白自己学问各处之长短优劣。 都是小细节,却有大作用。 杨慎知道,陛下这是要自己来把这些小细节上的工作组织好,做到位。在广州,就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 离入城还有一些时间,杨慎一页页地往后看。 再翻到一版时,他愣了一下。 这一版,没有分成一格格的各种“新闻”,整版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 《御批三国演义》。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原著:罗贯中。较注:林希元。 杨慎愕然看着“御批”两字,皇帝在《明报》上整这个活做什么? 陛下亲自安排,要在《明报》这样重要的物事上刊载话本? 这个《三国志通俗演义》,在翰林院悠闲期间,杨慎这个状元郎、首辅之子,也是很轻易地找来读过的。脱胎于陈寿的《三国志》,却又别有意趣。至于说文采嘛……杨慎表示一般般,当时也只是消磨时间。 现在,杨慎凝重地开始看下去:既然是御批版,其中必有皇帝的一些评点吧?只消对照旧版,就能从中源源不断看到陛下的一些倾向和想法?也许皇帝就是这个用意。 然后他便如遭雷击。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大世将临,朕批阅三国故事,以为此书当作官绅、蒙童皆可细读之作,可辨忠jianian、思取舍、察道术、知利弊、明得失,特命明报行校注刊载之,以便天下人传阅。制词一阙,以飨臣民。】 杨慎懵了,眼睛死死盯着这首《临江仙》。 状元郎一字一字的品味着,只感觉浑身汗毛直竖。 几年不见,陛下竟还有这等文采? 当年怎么没有丝毫展露? 这只是一方面,从广东归来的杨慎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在人情世故、官场智慧方面短板明显的杨慎了。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一期《明报》传遍天下之后,世人会怎么看待悟出了新学、志向远大的皇帝?他还这么有文采! 足以流传百世的旷世佳作! 就连杨慎,此刻心目当中的皇帝也隐隐有了一些别样的光彩,那似乎是只能仰望的存在。 就是……怎么感觉……感觉自己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好像是当时国策会议上金杯共汝饮之时…… “老爷!老爷!黄锦公公亲自迎来了!” 杨慎闻言大惊:“什么?” 黄锦真的奉命在城门外等候,杨慎连忙下了马车过去,受宠若惊地说道:“陛下恩重如此,臣愧不敢当!” 这当然是朱厚熜的意思,杨慎知道该怎么说话。 黄锦的神情也有些古怪。 确实,费宏等人回京时,都不曾有这个待遇,他也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让他亲自来迎接一下。 但这一幕还是被很多人看到了,大家都只是在想着:皇帝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于选立了他、拥护他推行新法的杨廷和的圣眷,让南直隶的人掂量掂量杨廷和总督南京的分量,也让费宏知道听皇帝的意思好好干、将来不会差。 只有朱厚熜自己知道是因为什么,其他的就让别人解读呗。 养心殿里,等杨慎行了大礼拜见之后,朱厚熜才问道:“那《临江仙》,如何?” 杨慎愣了一下,随后回答:“陛下文才,臣望尘莫及……” 朱厚熜压制着杨目前犯的古怪,只不过刊载那《三国演义》,实在是他要借此推广简字、潜移默化输出一些理念和影响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既然要做这件事,缺了那首词,总感觉不对劲。 况且……如今的杨慎,只怕不会再有那种心境了。这首《临江仙》,万一他将来不写出来了呢?广东那边的奏报显示,杨慎已经越来越变成了一个精通实务的工作狂。 “谬赞谬赞,吃饭吃饭。” 朱厚熜一桌酒菜相迎,国务殿里,费宏与几个国务大臣相视无言。 杨廷和辞陛时,陛下单独设宴相送。 杨慎回京时,陛下命黄锦出迎、设宴接风洗尘。 但大家都知道,皇帝是有“犒赏”杨慎当时那一莽撞、将杨廷和逼成了新党党魁的心思。 此外也是给大家看的:跟着陛下走,圣眷大大有。 什么叫君臣相宜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