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忙碌的日常 (第3/3页)
三人送走,王满银开始洗尿布。
家里是用卫生纸的,不过尿布同样要备一些。 接着,兰花又发现家伙脖子、腋下、关节等地方发红,喊着让他去外边窑面上刮些浮土用。 现在没有婴儿爽身粉,王满银只能听从吩咐。 没想到真管用,撒过几次浮土后,家伙的皮肤就彻底恢复了。 照看代销点,做饭,洗尿布、挑水……每杂七杂澳事情不少,他真正体验到新手奶爸焦头烂额的感觉,感觉比在生产队干一活都累。 不过看家伙一变着模样,王满银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两口子闲暇下来时,又开始给家伙起名。 为此,王满银连字典都搬出来了,挨页翻找。他倒想过很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名字,总感觉没那种味道,要么就是名字太大了。 最后干脆决定简简单单了事……就叫王磊。 反正现在不用上户口登记,家伙自己长大后如果不满意,还可以自己改。 在家呆了一个星期后,王满银才重新去生产队上工。现在正是春耕备播的关键时候,生产队到处缺人手,自己也不好一直请假。 当然临出门前,他特意在锅里留了饭,而后往灶下捂着一些草沫子,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温。 半晌兰花饿的话,直接添两把柴火就能吃。 他刚上工,又被王连顺拦着询问新菌肥推广的事儿。 去年罐子村二队对比实验效果挺明显的,使用了新菌肥和肥料的庄稼亩产量普遍提高了两成以上。 所以今年春耕备播,他打算继续做一些。 结果到现在为止,一直没见供销社有动静。 “连顺叔,这个新菌肥推广已经结束,恐怕以后不会再有了……”王满银无奈回答。 王连顺很诧异的问:“你舅子做的不错,这东西明明有效,咋会不让弄了?” “具体我也不清楚,”王满银只能继续含糊其辞。 其实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早有预料。到底,新菌肥制作条件太复杂,根本不是普通社员能够玩转的。 所以虽然少安做出了成绩,县供销社也不会再继续推广下去。 就像很多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一阵风刮过就消失不见了。 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红薯下蛋丰产方”,这才是大家关注的对象。 “那咱们这十几亩稻田咋办,公社里今年不会不让种吧?”王连顺立刻担忧起来。 他们当初能够种植水稻,主要沾了推广新菌肥的光。 现在又有新变化,恐怕稻田要出问题。 王满银也有些不准。 按他们去年送辆米和草鱼,公社里应该不会反对的。但这种事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想了想,他又开口道:“我前几去供销社时,听去年化肥推广很差,所以今年县里准备搞化肥推广试验田,咱们石圪节公社也有试点。不如给白干事一声,让他争取把这个试点弄到咱们二队,这样就可以继续种稻谷了……” 去年石圪节公社很多生产队都往田里施过化肥,但效果并不明显。 一方面很多人不知道咋用,以为像施土粪一样,直接丢在庄稼根上。 当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年干旱。很多生产队根本没有条件进行灌溉,用了肥料和没用一样。要么烧苗,要么被太阳暴晒,肥效大减。 还有些生产队像吃盐一样,两包肥料撒了几百亩地,能有效果才见鬼了呢。 不过王连顺真正见过肥料的效果,比菌肥更好,所以听后也没有拒绝。 上架三个月,给大家汇报一下成绩。 截至目前,本书均订已经达到五千,这是我开书之前没有想到的。在这里,先感谢大家的支持。 回答一下疑问: 有不少朋友本书太平淡,怎么一直在村里混。关于这个,之前已经过,应该不会有大场面。有些章节我自认为非常符合规矩,最后还是进行过删减修改。之前的章节同样如此,直到改动后才通过。 所以我再强调一遍,本书主线就是个人物的日常。 第二点,就是更新慢的问题。 这个肯定怨我。 相信大家应该能够看出,我设计的情节基本都很短,一两章内就可以结束,甚至很多情节只是一段话。其实我也写长来着……怎么呢,其他作者在想怎么把情节写得精彩,而我想的是什么情节可以写。有些时代背景的情节,基本都是几句话略过。 另外,日常文并不好写。 如果把罐子村当作新手村的话,王满银一直没办法外出开新地图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