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治理之策 (第2/3页)
> 甚至于孙思文此时,还发挥主观能动性,立刻提起建议道:“臣自庐阳府,一路行来。所见阳山府地方,百姓皆面有菜色。可见其等在苗贼叛军治下,生活已困苦至饱腹不能。 而今三府又遭战乱,今岁必然会发饥荒。 南海郡向为粮仓,只是身处南方,粮食转运不易,所以此地米价甚贱。听闻至今,也不过四文一斤。 如今既然打通了阳山府,恢复了和南海郡的交通。 故而为保民生,臣提议,既然已平定三府,可遣人往岭南郡收粮。 如此,上可供军需,下可足民用。 大军百姓,皆有粮食,地方自然安也。” 面对这么个好建议,陆渊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点头道:“此事可也。” 确定了购买粮食之事,孙思文又接着道:“现今三府初平,若欲恢复地方秩序,需有大量官吏重建官府。 可吏员就罢了,三府三十县,所需官员以百计,差额有四百余。 臣虽可推荐些人才,但顶多数十,远不足弥补此等缺口。 此事主公却得想个办法,解决此难。” 按照国朝惯例,想出仕为官,哪怕是最低等的从九品,那也得是个举人出身。 眼下三府刚刚收复,原本的官员全都没了,短时间想要安排足够官吏,上哪去找那四百多个举人去? 这个难题不解决,三府各县,别说,恢复地方秩序了,连官府框架都搭不起来。 当然,陆渊没有足够的官府,其实大可以找朝廷帮助。 朝廷坐拥天下八府,在册的举人进士,足有数万。每年还会进行考试,每次都能增加上千举人。 如此多的人才储备,别说区区四百多的官员了,就算再翻十倍,朝廷也能轻松填补。 可陆渊好不容易打下三府,都准备在这里开国建基了。 那么这里的官员安排,当然得是自己人。 不然朝廷在给你派官的时候,故意安排些恶心人的过来,给你阳奉阴违,搞架空那一套,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孙思文此时已经认陆渊为主,所以思考事情,自然是以自家好友为先。 故此,向朝廷求助的法子,当时就被排除了。 “这确实是个问题。” 陆渊听孙思文说完难处,也不由皱眉。然后稍加沉吟,便道:“这样吧,邵阳府、庐阳府之地,你与崔知府商议着,进行一次考核选拔。 凡通过者,皆可官升两级,调任南三府,充任从八品以上官职。 而剩下的从九品、正九品小官,可于我治下五府之中,进行选官考试,挑选一些能干事的精干秀才,破格予以提拔,授予官身。 如此下来,应当足以凑齐三府官员了。” 邵阳府和庐阳府内部,都是陆渊经营已久的地盘了。 这两地官员,差不多都算是他的心腹,主可信用。 而两地学子,庐阳府先不去说,此地拿下时间太短,人心还不能说完全归。但邵阳府那边,陆渊治理数年,上至地方豪绅,下至平头百姓,哪个不说他一声好? 所以用内部和外部两场考试,足可用来收买,内部人心和用来收拢南三府,以及庐阳、邵阳两府的士子之心了。 其实这种考试选拔官员的手段,差不多就相当于科举了。 但科举之事,这是属于朝廷的权力。陆渊一不是地方郡守,二不是中央官员,根本没权利开科举。 所以也只能搞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选官考试了。 不过虽然如此,但考试出来,只要他把名单往上面一报,朝廷基本也只能批复同意。 所以就算名分不够正当,可只要能当上官,朝廷时候能背书,那一切就都没问题。 而且这还有个好处。 那就是所有当了官,升了官的人,会天然的把陆渊当做自己恩主。 会感激他让自己做官,而不是感激朝廷。 有这么一层情分在,洞庭郡南五府之地,从官僚集团上,便算是稳固了。 孙思文听完陆渊办法,也不由大赞:“若如此,郡南五府之地,士绅学子,皆会感佩将军之德。” 此话真心实意。 读书人读书,为的是什么? 自然是做官了。 可拿邵阳府来做例子,此府有秀才功名的书生,不过四百余。这些人中,每年能够通过郡府考试,授予举人功名的,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人。 也就是说,邵阳府所有秀才,每年四五十个人中,才有那么一个能出仕为官的。 这等录取率,虽然算不上太低,但也绝对说不上高。 而范围放大到整个郡南五府,南三府不必说,经过苗人霍霍,人口凋敝,估计读书人也没剩下多少了。 但体量摆在这,两三百个秀才,应该也有的。 庐阳府情况较好,估摸着也能有三四百个秀才。 如此五府加起来,便有千余秀才了。 陆渊搞一出考试选官,给出了四百多个官员名额,让千人出头的秀才来选,这选中概率几乎等于二选一了。 做官概率,一下子提升了二三十倍,对于那些读书人来说,难道不是个福音? 怕是听到消息后,要跪下来大唱赞歌,歌颂陆渊的功德了。 而能读书的人,基本在地方上,也都属于有权有势之辈。得了他们的感恩,不就等于地方稳固了吗? 所以陆渊这举措,实在是收买人心的绝佳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