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_第238章和谈结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8章和谈结束 (第3/3页)

修整对峙了起来。

    如此又是十余日过去。

    关城之内,后续的援兵接连抵达,除凤城、太白两府外,汉中郡南方各府,都分别派了两千人赶来支援。

    随着这些人抵达,关内守军再度暴增到三万三千人,比之开战前,都要多。

    甚至这些人都是战兵精锐,实际战力,更是先前数倍不止。

    在此情况下,陆渊甚至又分出了数千兵马,让他们再度回去凤城、太白两府,重新拿起了迁移民众的工作。

    而他这边在修整着,关外的周人大营,也没干等着。

    那边一边在整训部伍,训练兵马,恢复士气。一边又向后方索要粮草器械,同时调集更多的民夫,以补充大营兵力。

    如此又过了十余天,时间来到了弘道八年七月中旬。

    在等了一个多月后,关外的周军大营粮草已经积攒充足,后续补充的民夫也陆续抵达,兵马再度恢复到了三十万之众。

    而经过一个月的休养,原本低落的军心士气,也慢慢恢复了过来。

    见此情况,贺拔胜终于再度下令,大军攻城。

    面对他的再一轮攻势,陆渊只是领着城中守军挡了数日,给后方留出了点时间,然后放弃了斜谷关,率军离去了。

    是的,他弃关而走了。

    具体原因嘛,倒也不是关城守不住,主要还是这种残酷的攻防战,对士兵的消耗实在太大了。

    陆渊才顶了四天,手中兵马就又损失了五千之数,消耗可谓极大。

    他才多少战兵精锐?

    尤其是信得过的战兵精锐。

    经过北伐以来的持续消耗,算上江南之地,如今也就只有堪堪七万而已。

    这么点兵马,哪里够用?

    这些人如果损失了,那么缺乏自己核心部众,陆渊怎么稳定国内,压服消化那些俘虏的周人战兵?

    因此手中的嫡系战兵,不能再消耗下去了。

    好在此时,后方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对于汉中郡的户口迁移工作,已经差不多到了尾声。

    整个汉中郡以西以北六府,历经半年,陆渊直接一口气迁走了二十万户,超过百万人口。而以南四府之地,也迁走了十万户,五十余万人。

    这两者加起来,汉中郡已经被迁走了三十万户,一百六十万人。

    等于说陆渊这么一番迁徙,汉中郡直接损失了超过一半的户口,对此地的实力打击,真不可谓不大。

    后续再继续迁移下去,虽然也并不是不行。

    但这三十万户,一百六十万人,如果全都安置下来,足够填满洞庭郡,还有西川郡以东三府了。

    毕竟洞庭郡战乱数年,人口损失也就百余万。西川郡以东三府,估摸着也就数十万。

    这些从汉中郡迁徙掳掠而来的人口,刚刚足够填满这些地方。

    若是再多,那么就没地方安置了。

    因此看到自己战略目的已经达到,陆渊自然没必要继续在斜谷关这边硬守着,可以率军后退了。

    弘道八年七月二十五日,陆渊引兵撤离斜谷关。

    而后途中汇合沿路各府之兵,兵马达到五万之众,继续南侧。

    八月初一,陆渊率军抵达南郑城。

    次日,蓝彩儿领着阳平关的三万守军,返回南郑。

    三日后,后方周青在西川郡再度征募的三万民勇,抵达南郑城。

    如此一来,在南郑城内外,陆渊汇聚的兵马,便有了十二万之中。其中战兵苗兵五万,民勇七万。

    八月初八,贺拔胜在分兵攻占了陆渊放弃汉中以北六府之后,引兵南下,抵达汉中郡城。

    不过到了此时,贺拔胜对于陆渊的兵力优势,便从原本的十倍之差,瞬间降到了如今的两倍之差。

    而且南郑城也是郡城,城高池深,城中又有大量粮草军械,再有十余万兵马守卫,就以贺拔胜三十万之军想要打下,着实艰难。

    因此在尝试着攻了几次之后,贺拔胜放弃了这个打算。

    后面蓝彩儿也跟着陆渊露了几次面,在得知这里又有一位先天宗师后,贺拔胜就彻底息了攻城的念头。

    原本他和另一位柱国大将军,两人配合起来,不过刚刚能够牵制陆渊罢了。

    此时对方又多了一位先天宗师,那么原本顶层战力间的脆弱平衡,便瞬间被打破了。

    这个时候再次攻城,那么便很难保证,对面逼急了,会不会有先天宗师出手了。

    哪怕陆渊可以被他们牵制,无法出手。

    但只要蓝彩儿这位先天宗师在战场上露面,对于自己这边的士气打击,兵马消耗,也是极其恐怖的。

    所以在确定双方均势,又达到平衡之后,贺拔胜也不敢再随意攻城了。

    之后除了每天派些人马,象征性的与敌人小规模交锋,便再无什么大战。

    而时间便在这般的拖延下,来到了弘道八年的九月。

    在这个中秋佳节才过去没多久,清爽秋日已到了尾声的时候,北边周国朝廷和南边越国朝廷这边,终于传来了消息。

    两国间的议和,在经历了这些月的汉中大战后,彼此不断谈判妥协,此时终于有了结果。

    和谈,结束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