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52章夷国来附 (第3/3页)
'gc2' class='gcontent2'> 分别是被任命掌管东部七国事务的乌蛮国,掌管北部五国事务的会川国、掌管南部四国事务的弄栋国。 从上面的区域划分,就能看得出来,这三个方伯藩国,以乌蛮国最强,掌控了七国事务。 事实也是如此。 大长和国的控制区域,大概有两郡之地。 其中半郡由他们自己掌控,直辖的国民有百万之多,养了五万精兵,国内王族更有先天宗师,实力可谓极强。 而剩下的一个半郡,有半郡十一国之地,由大长和国直接控制,这加起来也有近百万之民,能给大长和国提供十万左右的夷兵。 剩下的一郡,则由乌蛮、会川,弄栋三国分掌。 其中乌蛮国分的最多,有接近半郡之地。 这半郡之地内,属于乌蛮国直辖的,也有近半领土。 换成大楚这边,大概就是两府的地盘。 虽然不大,但靠这两府地盘,乌蛮国的直辖国民也有五十万之多,养了两万精兵。 在西南那片地界上,三大夷国之下,算得上实力极强了。 剩下的会川、弄栋两国,实力则弱的许多,直辖领土都只有一府之地,国民二十余万,只有一万精兵。 算是普遍水准。 至于这三大方国之下,那十三个小夷国,实力就更弱了。基本只有三五县之地,甚至只有一县之地,民最多不过十万,少则可能只有一两万。 就如眼前两位使者的师宗、弥鹿两国,师宗有四县之地,八万国民。弥鹿国少些,只有三县之地,七万国民。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两国倾力动员之下,也只能出一两万兵,是实打实的小国了。 而这两国,就处在大长和国东部,属于乌蛮这个方国管控。 这么一番算下来,西南夷那边的情况,也就清晰很多了。 整个大长和国,或者说还要加上大理、南诏两国,本质上就是大部落管中等部落,然后中等部落管小部落,这么一层一层管下去的分封体系。 正常来说,这种层层分封的体系,只要最上层不出问题,还是很稳固的。 但这只是正常情况下。 世事无常,风云变化,天下哪有一成不变的事情呢? 就在前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乌蛮国主在每年末的例行朝会上,没有前往大长和国的首都香城朝见,然后也没派使者前来解释,到底怎么回事。 等大长和国派使者前去问责的时候,更是受到了乌蛮国主的羞辱,宣称乌蛮国从此以后,就脱离大长和国。 从此岭东七国,自成一体。 面对这种赤裸裸的叛逆行为,身为昆海地区霸主的大长河国能忍? 这自然是不能忍的。 所以大长和国果断发兵,派出了两万精锐,同时召集了各附属国,凑齐了十万兵马,前往讨伐乌蛮国。 以此雄兵,大长和国自信,小小乌蛮,是绝对抵挡不了的。 然后…… 然后惊人的消息传回了香城。 派去征讨乌蛮的十万大军,在曲扼川大败,全军近乎覆没,只有数千残兵逃了回来。 这些残兵带回来的消息是,乌蛮国那边,竟然有一位先天宗师。而且南边的弄栋国,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和乌蛮国里应外合,在战场上,当场背刺反水。 正是因为先天宗师的出现,还有弄栋国的反水,才导致讨伐大军的如此大败。 而更让大长和国难受的是,在乌蛮、弄栋两国合流之后,已经凑出了十万大军,此时更是有一位先天宗师率领。 反观他们这边,十万大军尽没,香城虽然还有一万精兵,直属的十一个小国也还听命,会川态度还算恭谨。 但即便算上这些,在先前惨败之后,大长和国最多也只能凑出十万兵马了。 就算算上王族的那位先天宗师,实力也最多与叛军齐平。 两边纠缠之下,是谁也奈何不了谁。 于是战事,就这么旷日持久的持续了下去。 一直从去年年末打到了现如今,整整一年多过去了,也没见个完结时候。 这种情况下,大长和国、乌蛮、弄栋这些大国还好说,他们底子厚,还撑得住。 可像师宗、弥鹿这些小国,却维持不下去了。 原本太平时候,他们就需要向乌蛮、大长和两个宗主国进贡,双层剥削之下,压力也就很大了。 一年忙活到头,也剩不下多少钱粮。 此时打了一年,国内出兵出人、出钱出粮,没见到什么收获不说,还耽搁了耕种采集、狩猎放牧。 这等大出血下,自然叫苦不迭,生出了谋求它路的念头。 正巧。 大长和国的统治区域,便处在洞庭和西川两郡的包夹之间,同时还有一部分和郁林郡相接,算是直面东扬人的夷人国家了。 而师宗、弥鹿两国,又处在这东边的东边,位置就紧邻着洞庭郡的邵阳府,平时也没少和邵阳府的东扬人交易往来。 所以在听说了大楚国建立,甚至逼退了东扬人的天子,竟有着这等威名实力之后。 它二国便生出了内附的心思。 于是便有了眼前的使者到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