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83章 滇南,石屏,红彝。 (第1/2页)
打完土豪的廖常勇美汁汁的挥了挥手,扔下一句“去云南之前把该安排的教学任务安排了就行”后,便潇洒离开。 只留李景霖在原地懵圈。 愣了许久后,李景霖终于摇摇头,笑着回到学校办公室。 整理近期的安排后,李景霖并没有急着前往滇南。 而是与洛诗瑶之前做的准备同样。 开始从民俗上下手,根据考察记录的路线,挨个记住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入乡随俗,从古至今都是华夏民族该有的礼节。 民族的大团结,正是建立在相互尊重,虚心学习,包容接受之中的。 天南地北。 来自于东北的李景霖自然知道,前往最南边后,文化之间的差异,若是不虚心谨慎,是极其容易冒犯的。 都别说同为汉人的南北习俗差异了。 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更是完全不同。 甚至就算同属一族,不同分支之下,都有自己的文化。 除了尊重外,学术记录的严谨,也是一位学者应该具有的素养。 第一站,是滇南红河。 洛诗瑶一行人组成的专家,学习,记录小组,已经动身前往两千多公里外的石屏。 那里有滇南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彝族的一个分支。 红彝。 石屏县的海拔很离谱。 260米左右。 到2500米前后。 而红彝族,有一部分原生态的人民,居住于两千米以上的大山中,属于高寒地带。 在经济状况统计上,属“特别贫困”。 在贫困的三个等级,普通,一般,特别 属于最严重的那一批。 但扶贫工作的展开,让这里的红彝已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进入了温饱线。 而这一事件,刚好就发生在李景霖刚回国的时候。 对于刚好摘掉贫困帽子,发展了这几年的石屏红彝们的生活,李景霖真的是相当好奇。 在过去二十年的扶贫攻坚中,奇迹,几乎每一年都会发生。 对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是很艰难的。 如何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尽最大的可能保留当地的习俗与文化,这成了最要命的任务。 最简单,最省事,最省钱的做法,是直接将彝族人民迁走,离开大山。 可这种处理方式,不是华夏会做的。 脱贫的仗,必须打,民俗文化,必须保留。 一样都不能放下。 于是。 通路,通车,通电,通网。 在深入了解边陲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过程中,李景霖被这些奇迹深深的震撼着。 这真的是动用了集体的大力量去进行帮助扶持。 或许,一个不起眼的山头,几百人的部落。 但为了保留这里形成的独特原生态与文化习俗,又能让人们吃饱穿暖走入现代化。 仅仅是一個“通网”,便集结了电信,移动,联通等五家集团,将网络送入大山中。 农科院的专家分批数次下乡,亲自考察当地环境与作物,将更加科学高产的作物彻底铺开的同时,甚至还保留了当地数百,甚至上千年的传统作物。 地质学家过来勘探矿产资源,水资源。 交通更是通过323线,西至云南临沧,西双版纳,省道高红公路,南至红河,北至玉溪通海,贯通石屏县境南北。 一个字,干。 就算你住天上,这路今天都必须给你修的明明白白。 2005年,这里的GDP是14亿。 2014年,GDP是50亿。 自2018摘掉贫困帽子后,到如今,这里的GDP是. 140亿。 而到了现在。 文化艺术领域的各个专家,也随着整体的大战略,逐渐深入到民间。 这叫“得全国跑一跑,看看大家能不能吃得饱,玩的好”。 做足了功课后。 李景霖才动身前往滇南。 一路奔向石屏。 待到了石屏后,终于与洛诗瑶会合。 一同前来的专家团中,包含了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各行各业,一共近二十人。 见了李景霖的到来后,众位专家笑呵呵的和李景霖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便继续手头里的各项工作。 “他们就这样。” 洛诗瑶嘿嘿一笑。 “白天研究,晚上归纳记录,时不时还有讨论,都疯魔了。” “我当然知道了。” 李景霖不免摇头笑了笑。 若非真正的专家埋身于真正的工作. 那又怎么会留给“砖家”们装犊子的空间呢? 如果总是走入“大众视野”,那还有多少时间去研究自己分内之事呢? 大多数正经的专家,那只是不得已的时候,偶尔上一上电视罢了。 相比之下,就连低调,经常消失的自己,都算不得什么正经的专家。 “你还把琴带来了?” 洛诗瑶是有点震惊的。 帮着李景霖收拾东西。 这左边一个琴盒,右边一个挎包,背后还背着一个。 “嗷,对。” 李景霖就近坐下。 “带了琴带了些简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