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地道战设想 (第2/2页)
也多,夏远像是点醒了他一样, ,背着枪高胸离开了,夏远看着高传宝的背影,将油灯吹灭,躺在床上。 眼前这个世界的任务也相对简单,带领着高家庄的民兵击溃侵犯的日军,这个任务对夏远而言并不是太大的困难,以他现在的单兵素质,一个人对付一个中队的日军都绰绰有余,系统不会给自己发这么简单的任务。 难就难在带领着高家庄的民兵战胜日军。 由村民们组织起来的民兵,武器装备多数数都是边区制造的老套筒,精度不高,唯一的好枪就是传宝和牛娃两人手中的汉阳造,但子弹也不多,这个时期他们是很难制造出子弹,子弹都是从日本鬼子身上缴获的,有句话得好,没有枪,没有炮,敌人就给咱们造。 讲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民兵武器装备落后,即便是有兵工厂,制造的弹药数量也十分稀少,啥都没有,就只能从日本鬼子身上缴获,每一支枪,每一颗手雷,每一发子弹,都是要用人命和鲜血去填的。 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十分落后了,更别提是游击队和民兵,一些游击队成员使用的是老套筒,民兵则多为红缨枪,唯一有杀伤力的就是火药装填起来的土地雷、劣质炸药,稳定性还不高,威力也一般般。 夏远捉摸着,想要让民兵和游击队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就需要有足够量的武器装备和有素质的训练,转而他又抓耳挠腮起来,不管是民兵还是游击队由于长时间的营养不良,身子骨都非常羸弱,高强度的训练非但不会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反而只会拖垮他们的身体。 他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台长时间没有护养,非常老旧的机器,一旦超负荷运转,只会加快这台机器的崩溃,想要让他们的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需要逐步的摄入有营养的食物。 而他自己的身体,经过几的调养,已经逐渐恢复到顶峰状态,原身的身体素质并不强,但自己穿越的时候,可是带来的强悍的四维属性。
夏远思索着,眼下除霖道之外,其他的暂时没什么头绪。 当下最主要的是挖地道,加入游击队。 地道战的剧情并不复杂,时候夏远看过好几遍,主要讲述聪明的高家庄群众如何同狡猾的日本鬼子斗争,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弯弯绕绕,这边进来那边出的地道,也没少跟着伙伴挖,就是没有挖出个像样的地道。 除了那弯弯绕绕的地道之外,还有在夜间巡视,发现日本鬼子袭击高家庄,为提醒高家庄的百姓们,不惜牺牲自己,拉响大钟的老忠叔。 一个并不复杂的副本世界,如此一来完成任务倒是简单了许多。 只是。 夏远想的更多,他并不希望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而造成太多的牺牲,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民兵的战斗力变得更强大,地道需要挖,武器装备同样需要,粮食更需要。 【稳定运行多年的app,媲美老版追书神器,老书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 “一步一步走,身体也恢复的七七八八,加入游击队,过两可以去探查一下敌情。” 夏远思索着,给老忠叔他们提供了后世的地道战思路,就能够为冀中平原抗日游击队打开一个新的局面,不在依托地面,而是依托地道同日军进行斗争。 黑风口,距离高家庄不过八里地,冀中第一个岗楼,是在卢沟桥事变以后建立的。此外义和庄、耿庄、段庄等地全是炮楼,这些炮楼离着我们很近。民兵和老百姓应对日本饶战术就是打游击,敌人来就跑,敌人走了就出来。 人们的日子过得很艰苦,改变当下的局面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而夏远也保持着三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将前世的地道战经验拿出来,第二步加入高家庄的游击队,退而求其次的民兵也可以,第三步也是完成任务最关键的一步,逐渐改变抗日游击队伍的艰苦环境。 这三步是至关重要的,地道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坚实的后盾,加入游击队伍让他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和行动能力,前两步走好了,才能够为第三步服务。 而夏远是知道单独行动的后果,日本鬼子可是畜生,一旦自己袭击了他们,杀了他们的人,他们在搜不到凶手的情况下,就会把怒气撒到百姓们身上,所以行动的时候,也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让日本鬼子知道是谁动的手,这样日本鬼子就不会对百姓们下手。 这毕竟不是神剧电影,随便袭击鬼子,鬼子连屁都不放,现实中的鬼子不仅狡猾而且十分凶玻 九一八事变,他们自己炸毁自己的铁路,炸毁的铁路受损程度并不高,即便是不修补,也能够让一列运兵火车通过。卢沟桥事变又谎称寻找一名丢失的士兵,日本鬼子向来是不把规矩放在眼中,把他们惹急眼了,对老百姓下手是必然的。 老百姓是无辜的,自己的行动不能够害了他们。 所以,前两步是至关重要的,地道挖好,高家庄才有力量和日本鬼子硬碰硬。 第二,老村长召集了游击队、民兵、青年妇女抗日先锋队、妇救会以及高家村全村的老百姓在村子中间的一棵大树下开会。 牛娃看到夏远来了,高胸:“昨晚上听传宝哥了,地道是你想的点子,想的真好!” 夏远嘿嘿笑道:“地道挖出来,咱们就可以躲在地道里打鬼子,能进能退。” 他抛出来的地道思路是将整个地道战的‘三打一拉’全部都详细的讲出来,传宝又是很聪明,一听就明白,一点就知道,这个思路凝聚了冀中平原人民群众的智慧,是经过实战打出来的,唯一的坏处就是地道内部黑暗,不过民兵们能够熟记路线,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