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做梦的高校 (第2/3页)
时候总能够根据非常细小的事情看到趋势,而这种对于趋势的把握正是所谓的战略敏感性,在军事中极其地重要。 当然要是王旭在的话,他肯定很无语,哪里是他有敏感性,那根本是根据未来反推回来的好吧。 也不是很多,你等等啊,我找找,我也记了不少和王旭的对话,你知道,我这四十多了,脑袋也不那么好使了,很多时候和他聊完我都会回去整理一下。闫教授拿出一个笔记本,一边翻,一边解释着。 这是这个年代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习惯,随身带一支笔,带一个笔记本。钢笔插在胸口的兜里,一度还是知识分子的标签。 直到很多年后的网络时代,依旧有许多老人保留着这个习惯,无论他的手机多么方便,依旧保留着用笔记录的习惯。 当然,因此而衍生的形式主义故事也不在少数,比如某作家批评的那种在会议上记录领导念某文件原文的奇葩事情。 你看,四轴无人机,未来游击战神器。我不是很理解他说的神器,但估计是重要的武器的意思无疑了。闫教授翻到某一页,指着自己的记录和姜主任说着。 他是很谦虚,但他也其实非常敏感,否则他不会记下这么一句随口的话语。 四轴,有这么重要,还是游击战?姜主任也有些纳闷,四轴飞行器能耗比低,速度慢,高度低,还不能携带太重的武器,关键是价格一点都不便宜。 王旭折腾一架四轴,据说都花了上百万了,只能带个十几公斤的东西飞十分钟,还不能超过一公里,也就是他敢这么折腾。 嗯,你看,当时他是这么说的。 这东西,能做到几百块钱一架,图像传递三公里,里面带上半斤炸药,直接绕过障碍物,飞过去炸掩体里的士兵和装备,不比什么狙击枪好用多了。 要是炮楼什么的,能直接从窗户里飞进去,要是抗战的时候有这个,分分钟打到小日子去。 哈哈,当时他就是这么说的,你说他也没经过那个年代,怎么执念这么深。闫教授回忆起了当时和王旭的对话,想着都还挺有意思的。 那是王旭联合自动化系和航院搞合作的时候,在事后和他聊的,当时并没有提四轴到底有什么用,只是说用来拍电影的摄影机底座。 这东西的研制是纯粹民用的,无论目的还是手段,都是走的民间,倒是一起回水木的时候,王旭和闫教授一起吃饭的时候提了一嘴,闫教授也就记了下来。 那么大个飞机,还那么慢,这不立刻被人打下来?姜主任还没琢磨出来那东西怎么用。 用不着那么大啊,他说等芯片技术发展两年,这东西能做到就和手掌差不多大,现在大,主要还是复杂的飞控需要的计算机能力太高了。他差不多得把工作站里面的主要芯片用上才勉强够用,还得带更多的电池给飞控系统供电,再加上需要抗一个大摄影机,自然做得挺大的。 飞机我不懂,但芯片这东西我还是懂得,一年就能小一半,性能还能提高一倍,要不了多久,一块拇指大小的芯片就够用了。闫教授,看了看笔记本,继续解释,显然,他记录得相当详细。 还真是,咱们可能都低估了电子技术发展带来的进步到底有多重要,飞行器上面的东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计算单元小了,跟着供电就小。 也因此,需要的载荷跟着就小,然后就不需要那么大的电机,电池又可以小,所有的都算下来,轻了可能不是芯片那点重量。姜主任感慨,他倒不是专业军工。 只是最近跟着王旭,听的东西越来越多,自己也不得不学习更多的东西,这才显得见多识广起来。 看来,王旭的言论还需要记得更详细才行,回去打个报告吧,给他和他媳妇都弄个保镖吧。 你这个本子我能借去看看吗?姜主任客气地问道。 你以为我提起这件事情是为什么,复印了还给我。闫教授笑眯眯地把本子递了过去,然后端起茶杯看着姜主任忙叨叨地去找人复印。 自顾自地翻看起眼前的材料。 就像姜主任介绍的那样,这些资料挺杂,有好多就是一页纸,闫教授也没少见过这样的,这都是王旭突发奇想的项目,往往需要做比较多的研究才能有结果。 以前,大家都抢那种厚厚的,有详细方案路线的,后来教授名额不够用了,毕竟规定了一个人只能带队一次。 于是,大家也开始抢这种只有一张纸,只有个大致思路和方向的研究课题了,毕竟有方向其实已经很不错了好吧,后世多少研究员就是在方向去定上面熬死的。 而那种厚厚的,带有实施方案的课题,则逐渐根据外系外院外校的选择而扩散开来。 反正都需要签署协议,同意未来纳入统一管理,进入技术池中,具体是谁署名,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于是,旁边的帝大和华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