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六章 水师大展开 (第1/2页)
历史上,清朝末期是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的国门,从此使中国进入了屈辱的历程. 如今,明军的舰船进逼各沿海要地,火炮轰鸣,让清朝提前见识了海防的重要性. 闽江下游,从福州东南乌龙江与南台江汇合处,至入海口的一段的俗称马江,又名马尾.古代从海上进攻福州均由此溯江而上直抵城下,历来为兵家防守要地. 清军水师在明军与郑军的联手打击下,已无海战之力.耿精忠收缩兵力于福州,坚守待援,对于海上门户马尾也做了防御布署.仅有的舰船都集结于马江和闽江进行拦截,又仓促地拉起了三道拦江铁索,以图阻挡明军的水路进攻. 对于拦江铁索,明军是有准备的,因为组建长江水师后,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便根据以往的战例情况,以及刺探的情报考虑到了这种阻碍,并制定了应对之策. 火烧,这是最原始的,三国时期便曾用过,只是比较耗时;用火炮,或者派兵攻上岸去,摧毁拴铁索的桩子或绞盘,郑成功率军入长江时曾在瓜洲用过,比较考验炮兵的射击水平,以及登陆作战的兵力和战力;用火药炸,经试验是可行的,只不过要特制的爆破装置,但对于取得突破和胜利来说,还是值得的. 当然,明军对这几种方法都进行了研究和演练,以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选择地使用.而面对马江上的铁索,鉴于岸上的清军不多,明军水师使用的是登陆破坏法.在舰船上火炮的掩护和支援下,海军陆战队驾驶小船抢滩登陆,以严整的战阵和猛烈的火枪攒射击溃了防守的清军.摧毁了绞盘.船队鱼贯通过,继续溯流而上. 烽烟起来了!总指挥邓耀收起了望远镜,嘴角上翘,似是嘲笑.这其实便是他要达到的目的.让福州的清军感到压力.起到牵制的作用.水师固然能够强行冲至福州城下,但此次随舰队前来的陆战队只有四千人.经不起太大的损失. "侯爷,前方发现敌船."一个参谋军官传达着桅杆上观察员发来的信号. "哦,清军还有水战的能力"邓耀皱了皱眉,旋即冷冷一笑."传令,前锋舰队进攻,第二舰队支援,陆战队沿岸前进,第三舰队靠岸行驶,随时提供炮火支援." 自信源于实力,源于胜利.从水师组建到现在.投入可以说是没间断过.连赊带买,再加缴获和制造,明军水师的船只数量还比不上亚洲最大的郑家,但在大型舰只和拥有火炮的数量上.却几乎旗鼓相当.而且很多火炮是新近从英法两国赊购的长炮和加农炮,在总体质量上已经超过了郑家. 马尾还是马尾,可还没被定为军港,也没有建成清末那完整的防御体系.炮台有,却是极少,火炮数量也不多,在射程和威力上更不敌明军新装备的火炮.仓促前来迎击的几十条清军舰船体小力弱,板薄炮少,更难以抵挡明军的坚船利炮. 敌阵中,激起的水柱一个接着一个,明军依仗射程优势,第二舰队率先用加农炮开火,炮弹划过水面,掠过前锋舰队,落在敌人的军舰上,或者砸进江水中.浓烟四起,敌舰上被炸飞了的旗帜和炸断的桅杆,被抛进了水中. 前锋舰队都是快船,相当灵活,既适近海作战,也适在这江河中冲杀.趁着敌舰被披头盖脸的炮火打得有徐乱,快船勇猛前冲,在射程内用佛朗机炮猛烈开火,然后是火枪,火箭的招呼. 火光中,桅杆的开裂声,鼓声,呐喊声,惨嚎声,战舰的碰撞声,炮声,枪声,压过了江水的喧嚣. ……………… 夜幕降临,吴淞口杨家嘴口却是炮声隆隆,火光四射. 吴淞口,地形险要,为东南国防门户.从清顺治八年(1651年)至十二年,明将张名振,张煌言的舰队曾四次进攻吴淞,三次攻入长江.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率大军进入长江,直逼南京,清朝政府受到极大震动.顺治十七年,江南总督郎廷佐奉命在黄埔江西岸吴淞杨家嘴口修筑炮台. 时间不到两年,清军在杨家嘴建起炮台两座,共安火炮三十二门,其中万斤炮八门,五千斤炮四门,千斤炮二十门.炮台周围筑堤墙,堤墙之外挖壕沟,竖立木桩. 虽然建有炮台,但炮台却是露天,这算是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再有便是清军炮兵的射击技术,实在是不敢恭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