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八章 下台阶,谋划 (第1/2页)
"这么说,老夫就算是与明军刀兵相见,我儿亦是无事喽"吴三桂不相信,话中带着嘲讽. "王爷——"方光琛犹豫了一下,淡淡地笑道:"岷殿下有言:便是冲那满清公主能不远千里来投诚,便没有加害其亲人的道理.总要让她一家和美,团团圆圆,方显皇明对异族之仁厚真诚." 哼,吴三桂偏转了头.这话说得,人家根本没把吴应熊当回事儿,人家看重的是满清的公主. "岷藩仁义素著,既是答应了,便不能反悔,我信得过,信得过."张夫人连连点头,很有些感激涕零的样子. "夫人见识明白,岷殿下确实是言出必行,诺则必承."方光琛伸出取过随从递过来的令牌,递给张夫人,说道:"此是岷殿下托在下送给夫人的令牌,夫人何时想去广州看望世子,世孙,沿路绝无阻隔,更是来去自由,绝无扣押囚禁." "啊,我还能去探亲"张夫人吃了一惊,接过令牌又欢喜道:"好,好,岷殿下真是仁厚,想得如此周到.时不宜迟,我收拾收拾……" "夫人——"吴三桂忍不住了,儿子,孙子都被人绑架了,这又要赔上老婆,这个岷藩实在太坏了. "怎么,我去不得"张夫人不悦地看了看吴三桂,"儿子,孙子对你来说也没什么,何况我这个老黄脸婆要活我和儿孙一起,要死也在一起." "来人,请夫人至后宅休息."吴三桂霍然起身,怒冲冲地摆手. 哼,张夫人不待人来扶,便自己站起向外走,又回头对方光琛说道:"先生何时离开,让人通报一声,便是我马上去不了广州.也有书信捎给我儿." "夫人放心,在下定派人通报."方光琛躬身一礼,目送张夫人离开,才转过头来.坦然面对吴三桂. "卖主求荣,方光琛你竟做出此等事,有何面目在此夸夸其谈"吴三桂变了脸色,摸着脸上的疤,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他要杀人的动作. "表面上确实如此,可在下却是忠心所至,是为王爷着想."方光琛轻轻叹了口气,说道:"王爷可知这犹豫迟疑恰是自取祸端吗岷殿下对王爷有评: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觉其薄.狡词延宕反正归明之期,便以为得计否" "大胆."吴三桂似乎被捅到了痛处,勃然大怒,"来人,将此人拖下去砍了.首级由随从带回广州——" "带回广州就不必了."方光琛笑道:"岷殿下正在督师检阅,现今应在桂林,然后会驾临曲靖,随从也不知送往哪里不如王爷就将在下的人头挂在贵阳城头,等着岷殿下来收拾厚葬.嗯,这样更方便." "左右,还不将此人拖下去."吴三桂咆哮如雷.心中却是惊骇不已. 桂林,曲靖,那将是进攻贵州的两把尖刀,岷藩巡视督军,是要向贵州下手了啊!吴三桂又惊又怒,脑袋都有些晕眩. "王爷暂请息怒."夏国相见不是事儿,赶忙上前挥开侍卫.对方光琛说道:"王爷确有归明反正之心,只是时机不好,可不是狡词延宕.岷藩有心见疑,又以武力相逼,恐有违两家当初之议吧" 方光琛点了点头.说道:"在下也是这般与岷殿下言说的.岷殿下有书信给王爷,还请王爷阅信定夺,切勿再迟疑犹豫." 对于吴三桂,朱永兴并不害怕,优柔寡断,难成大事,便是他对吴三桂的评价.而且,对于历史上描述吴三桂如何如何厉害,好象没有他的丰功伟绩,满清就无法入主中原.朱永兴认为不过是满清的篡改和夸大. 吴三桂本来在历史上,也注定是个配角.最多不过如尚可喜,耿进忠,洪承畴一类罢了.他之所以成为主角人物,是因为他后来兴兵造满清王朝的反.满清是异族入主中原,实在害怕吴三桂高举民族大旗号召人们.于是就极力宣传并夸大吴三桂为满清立下的功绩,好象没有他,满清便不能入主中原.这样一来,吴三桂就成了最大的汉jianian,那他再高举民族旗号,实在有鞋稽的厉害了,也无耻的厉害了.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于这句话,朱永兴深以为然.如果,假设吴三桂造反成功了,那史书上他就成了太祖武皇帝,而且是复我大汉民族江山的太祖武皇帝.那他从前的所作所为,自然只是忍辱负重了.自然是为了民族,国家而不惜自毁人格了.如果有幸开创什么这个盛世,那个盛世,那想不流芳百世,恐怕也难了. 便说现在,永历还在缅甸好好地活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一投机行为,也并没有招到如何严厉的批判和指责.相反,不光是满清,连南明也曾给了他高度评价,还给他加官晋爵. 能招降便招降,不能招降便歼灭.大江以南的战事到了关键时候,朱永兴的耐心也到了尽头.凭昆明,曲靖的靖朔军,桂林的殄朔军,湖南的征朔军,再加上黔省水西的内应,击灭吴军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个障碍一除,便有大部明军能腾出手脚,加入江南战团,胜负的天平便将加速倾斜. 明军兵入湖南,吴三桂便隐约意识到要对.贵州对手.现在听得方光琛言明,坐实了他的猜测,立时后背发凉.他强作镇静,展信观瞧. "……将军本朝之勋臣,烈皇帝之于将军可谓甚厚.讵意国遭不造,将军独居关外,矢尽兵穷,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欲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然狡虏逆天背盟,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将军可有悔,可有恨,可有反戈北逐.扫荡腥气之心" "兹彼夷君无道,jianian邪高张;道义之儒,悉处下僚,斗筲之辈,咸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水惨山悲,妇号子泣,以至彗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 本藩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以留守之职,率文武臣工,抗清除暴.兴复华夏.幸上天之佑,赖列祖之灵,依万民之志,响应四方,兵力雄壮,屡战屡胜.此可谓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愤.振我神武.剪彼氛,宏启中兴之略. 倘将军能洞悉时宜,反正来归,亦可谓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负先帝之厚恩.若仍存侥幸,背顺从逆.抗我王师.本藩即督大军,亲征蹈巢覆xue.忠孝天性,人孰无之!从逆从顺,吉凶判然.将军岂无谋之人,宜细审度.毋致血染刀头.本藩幸甚,天下幸甚!" 信写得文采斐然,既有威胁,又有利诱,其中还给吴三桂留了下台阶,便是史传的吴三桂与多尔衮借兵订约的事情. 朱永兴不是史学家,但他却看过《吴三桂大传》.在吴三桂起兵反清时,曾写过檄文,大谈他当年委曲求全借兵复仇的壮举,反复申明当时跟多尔衮订有立明太子的协议,谴责满清违背诺言,阴谋夺取了全国政权. 对于这一重大问题,康熙在讨吴的谕旨上却不曾道及一字,干脆而直接地加以回避.从这个态度来看,吴三桂所说的未必是假. 只要能招降吴三桂,对于这种历史细节,朱永兴觉得已不重要.但这件事情如果有,便是个忌讳,对于降清的吴三桂来说是绝口不敢提的.在信中提及,一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