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回到知青下乡那些年_第一百三十一章 地里头开镰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一章 地里头开镰了 (第3/3页)

的极限了。”

    无形装逼,最为致命。

    听到他的话,一众小媳妇儿气得都快尖叫了。

    “啊呀,气死我了!”

    “王秀才,你少得意!”

    “一猛子的劲儿谁没有?最重要的是持久!”

    “哼,是的!就跟刁青松知青似的,一开始是挺快,可现在,搁半道上,拉了吧?”

    说完,前仰后合的笑了起来。

    还在麦田正中央的刁青松翻起眼皮,有气无力的啊了一声,镰刀都快提不动了。

    庄稼活讲究的是长劲,最忌讳一猛子。

    这刁知青一看也是没干过活的,刚开始用力过猛。

    现在,熬都快熬不下去了。

    只能死撑!

    王承舟却不跟她们斗嘴,一个人找了片儿阴凉的地儿,坐了下去。

    靠着小树,惬意的打量着他们干活。

    “哥!”

    四丫一瞅,噘着嘴,突然间有点儿泄气。

    王承舟都干完,躺在那里乘凉了,自己可还有一多半儿呢!

    “吆喝啥?”

    李玉珠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瞪了她一眼,“各自干各自的。谁的麦子都是一把一把割的,你累他就不累?”

    “只是,仨儿的手脚啥时候这样麻利了?”

    轻声嘟囔了一句,嘴角泛起了笑意。

    见儿子不用再被太阳晒,她是打心眼里高兴。

    “王承舟!”

    正坐着,一个村干部走了上来。

    原以为他是对自己过早的休息有意见。

    哪知道,待到近前,笑道:

    “去,你去河滩搬几只西瓜来。”

    “这也是今年大队里产的头茬西瓜,给广大社员们解解暑。”

    “老郭那里村支部已经打过招呼了,尽管去。”

    一听是干这个,王承舟立刻就精神了。

    反正歇着也是歇着,去瓜田里跟老郭混个脸熟,将来找他买瓜的时候也好说话。

    当即,就应了一声,“成!”

    前面说过,白河岸上,有不少的沙土地。

    种别的庄稼长不成,唯独西瓜,结的又大又圆,还全部都是沙瓤。

    啃起来,倍儿甜!

    不过,王家村的西瓜田只是小打小闹,真正大面积种植的,还得是南岸的郭家庄。

    属于老鸹林生产大队。

    看瓜的老郭,就是隔壁抽调过来的技术员。

    春季的时候,负责教授村儿里人对花、压秧,夏季的时候,主要是看守瓜田。

    属于非常清闲的差事。

    不过,这份儿清闲,却并不怎么让人开心。

    老鸹林生产大队沙地多,适合种西瓜;相应的,壤土就少,粮食产量很低。

    一年到头分不了多少口粮,西瓜又不能当饭吃。

    所以,郭家庄的人就经常出来帮工。

    老郭就是从村子里抽调出来的劳力。

    等将来到了年底,会按照工分,划分给他一些粮食。

    王承舟赶到的时候,远远的,就看到记忆中熟悉的窝棚。

    那是用玉米秆搭建起来的一处小房子,四下漏风。上面用芦苇随意铺设了一下,勉强遮蔽风雨。

    门梁上,挂着一只生锈了的破锣,算是老郭最重要的武器。

    白天,自然没人敢去田里偷瓜。

    晚上,锣声一响,便能对小毛贼起到不小的震慑作用。

    看到有人过来,一个比王红河稍微大上那么几岁的中年汉子从瓜田里站了起来。

    个子很高,穿着半截的裤子,露着瘦巴巴的小腿儿,显得膝盖特别粗大。

    “干啥?”

    老郭面无表情,盯着他问了一句。

    “卸瓜!”

    王承舟一笑,补充道:

    “我是王家村的卫生员,名叫王承舟。”

    “今儿个是开镰的日子,队里的领导让我弄几只西瓜回去,给大家伙解暑降温。”

    “老郭,你给挑几个保熟的。”

    “哦,你就是王承舟?”

    老郭下巴上刮得很干净,可还是有一两根泛白的胡茬遗漏了,孤零零的长出来好多,看起来有点儿别扭,让人忍不住想给他拔掉。

    听完他的自我介绍,老郭上下打量了他一眼,似乎有点儿意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