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章 绝佳机会 (第6/6页)
没有人说不会。 就算他们是从国企出来的,也不是一个困难的工作。 这些工人没有任何犹豫的,全部答应了陈建新。 陈建新毕竟是外来人,他在这群人当中,找个威望高的,代他管理这批人。 搞定了人手这一方面,飞龙厂的货刚好到京城。 陈建新马不停蹄,开始在会场周围布置摊位。 亚运会还没有开始,飞龙牌的辣条就已经摆满了整个会场周围。 随着亚运会的临近,场地周围聚集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在这里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小贩子,有卖饮料的,有卖小吃的,反正是应有尽有。 此时的飞龙牌在这些小摊位当中,还不怎么起眼。 头两天的时间,买辣条的人寥寥无几。 陈建新看到这种情况,要说不着急是假的。 看到这么一种情况,陈建新只能安慰自己,亚会员还没开始,必须再等几天。 就在第三天,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一个上午的功夫,飞龙牌辣条就彻底出圈了。 这一天,外国的运动员已经全部到场。 到了京城之后,他们便到处游玩起来。 其中各式各样的小吃,就是他们的目标。 等他们吃到飞龙牌辣条后,对这款小吃是赞不绝口。 京城的人看到这一幕,顿时就对辣条产生了兴趣。 这个能让外国人吃的这么开心的辣条,味道到底怎么样? 很多人在吃过飞龙牌的辣条之后,一下就喜欢上了。 亚运会还没有开始,飞龙牌辣条已经是小有名气了。 陈建新稍微统计了一下,当天就卖出去近两万包的辣条。 这个数据跟凌水的销售数据一比,高下立判。 京城作为华夏的首都,消费水平确实要比凌水镇高太多了。 要知道当初凌水镇达到这个数据,花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 在京城,三天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据。 当然,主要还是亚运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不然的话,飞龙牌也不会有现在这个成绩。 在统计出这个数据后,陈建新便立马打电话给了李兴文。 最重要的,就是让李兴文赶紧再拉一批货过来。 按照目前这个趋势,十万包辣条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辣条一旦断货的话,那损失可就大了。 “身上钱还够用吗?”挂断电话前,李兴文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陈建新心里一暖,“厂长你放心,钱够用。” 李兴文之前给的那笔资金,陈建新用的差不多了。 现在辣条每天有这么好的销量,资金方面是不愁的。 李兴文挂断电话后,立刻让乔正明把厂里库存的二十万辣条,全部发到京城去了。 飞龙牌辣条在京城大卖,得到的可不仅仅是赚钱这么简单。 现在全国上下的目光,都在京城亚运会上。 只要飞龙牌的辣条能够在亚运会上出现一次,哪怕只有一秒钟,那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机会。 这对于飞龙牌而言,是一个绝佳的宣传机会。 对于李兴文的这个决定,乔正明十分的担心。 三天前,他们才刚拉了十万包辣条去京城。 没想到现在,李兴文又让他们拉二十万过去。 这二十万一出,那就意味着厂里没有任何的库存了。 李兴文之前对于库存,那是相当的重视。 正是因为这样,乔正明才会对产量要求的这么严格。 就算厂里有一些出现了质量问题,乔正明也没有放弃增长产量的速度。 现在李兴文一下就把厂里的库存全部拿出去了,这让乔正明无法理解。 李兴文的这种做法,不是前后矛盾吗? 要知道现在整个江东省,每天都会有不少的订单回来。 飞龙厂的日出货量,快达到十五万包了。 按照眼下这个速度继续下去,突破二十万包真的就是时间问题了。 出货量增长如此之快,飞龙厂的产量却已经到达极限。 日产近十八万包,这已经是飞龙厂和食品厂的极限了。 就算食品厂能够继续把产量提上去,飞龙厂这边也无法做出足够多的辣子油了。 按照现在的出货量增长速度,下个月飞龙厂的产量就有可能跟不上了。 乔正明直接跟李兴文说:“厂长,我们的产量已经有点跟不上了。” 李兴文并没有急着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询问了一下现在的出货量和产量。 听完乔正明的回答后,李兴文知道规模还得继续扩大。 “之前不是让你联系过一些小型国企吗?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问他们愿不愿意做我们的代工厂。”李兴文说。 乔正明赶紧道:“厂长,这样风险会不会太大了?” “不急。”李兴文摇头道,“如果让我们自己租厂房买机器的话,确实会有风险,现在我们只是出工钱,一点问题都没有。” 说到底,乔正明的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 现如今整个华夏国内,大部分企业做的都是实体产业。 在他们看来,想要做好实体产业,前期投入是非常大的。 不说其他,光是厂房跟机器这两部分,基本上就用了大部分实体企业百分之五,六十的资金。 李兴文要是学这样的模式,飞龙厂的产量根本不会达到如今这个地步。 7017k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