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55章 借船 (第1/2页)
孙明才走访了前面几场科举考试的参加者,让他们默写出试题后汇编出来的最新版本。 除了搜集了近五次科举考试的真题之外,孙明才还花了大的润笔费,请这些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名次的往届考生,重新写下了自己策论的答桉。 其实这些东西也不是什么秘密,只要在长安久了的备考考生也都能搜集到。 而写的策论也不是什么不能泄露的机密,今年顾况和韦应物的策论早已经传遍了长安城。 但是像是孙明才这样系统的搜集,分析出题思路,拆解优秀策论范文的,还是第一次。 而孙明才自己就是教培机构出身,很懂得如何进行应试教育分析。 他甚至在现实中找来了几名中文系的教授,搜集了几份中晚唐的贴经和策论题目,塞进了书中作为模拟科举试题。 这本《五年科举三年模拟》从出版问世,就立刻成为长安最畅销的书籍。 而且长安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富商大豪,总有子弟想要科举进学。 长安城里还有大量国子监弟子,以及前面几次科举落榜的考生,他们也都在等待着下一届的科举考试。 《五年科举三年模拟》出版后长安纸贵,以至于一书难求。 方国寿的这份礼物,虽然说不上是什么贵重的礼物,但是也算是送到了高洋弼的心上。 高洋弼看着奇怪的书名,疑惑的翻开书后却欣喜若狂。 远在渤海国的高家,就算是渤海国的重臣,想要搜集这些资料也不容易。 更何况这份书中还有优秀的策论文章,可以给儿子开阔眼界。 高洋弼对着方国寿一拜说道:“方师,这份礼物太贵重了!” 方国寿扶起了高洋弼说道:“令公子有心参加我大唐的科举,自然应当支持。不过在我大唐科举不仅仅要写出好的文章,也需要在长安城闯出名望。” “要我说,既然令公子有这样的志向,还不如让他入长安城历练一番。” 高洋弼露出为难的神色说道:“若是战前,朝廷公卿的子弟去长安的也不少,那时候还可以入国子监学习。” “可是如今时局动荡,国子监都遣散了很多学生,让他这样的年轻人入长安,我总觉得不放心。” 方国寿笑着说道:“长安万年县的王县丞是我们陇右人士,也是今年的新科状元。” “王状元如今管万年县事,我和他也是故交,可以修书一封让贵公子带去长安,暂时投宿在王状元家里。不知道高尚阁放心不放心?” 高洋弼听闻大喜过望,王成伟可是新科状元,如果儿子能在大唐状元身边耳濡目染,那学问也一定能够精进不少! 而万年县是长安的半县,又是长安的地头蛇,儿子如果能够得到他的照顾,在长安肯定安全。 方国寿拿出这么多的筹码,高洋弼毕竟也是一国的宰执,他立刻明白了到了交易的时候了。 他低声说道:“王上其实对吕家也是有看法的,这几年海上贸易受挫,吕家在国内逐渐跋扈起来。” “吕家经常和胡人做生意,又不爱读书,不愿意追随王上的改制,其实王上也对吕家有些厌弃了。” 方国寿是历史教授,读遍了史书,对于这种戏码实在是太熟悉了。 像是渤海这样的小国,原本就是部落联盟阶段过来的,国中都会有几个强盛的家族。 这其中最强大的家族会变成王族,剩余的家族则会成为这个国中世代传承的大族。 吕家应该就是渤海国的第二大家族,吕家世代和王族通婚,是能够威胁到王族地位的强大家族。 方国寿对于渤海国内的形势立刻有了初步的了解,国中主线是国主和王后娘家吕氏一族的争斗,延伸出海贸派和陆贸派的争斗。 而玩家商人介入后,渤海国本国的陆地贸易受到侵蚀,根基在陆地贸易的吕氏一族,就向渤海王提出限制玩家商人的政策。 原本因为这些年战乱海上贸易受损而实力削弱的渤海王室,则在这个时候没有表态,试图用外部势力来牵制国内第二大派系。 明白了这些之后,方国寿对于向渤海王借运输船就更有信心了。 上京府的王宫是这几年刚刚修建的,渤海国原本的国都是在更南方的中京府,在安禄山筹备叛乱的时候,竟然派兵北上袭扰北方各部,因为不想要介入到河东三镇的事务中,渤海王大钦茂将国都迁往了更北的上京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