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下乡收粮 (第2/3页)
虎子媳妇,以及美娟,已午休过了,三人正忙着各自手头的事情。 晓雅站在柜台跟前,轻轻地拨着算盘,三虎子媳妇和美娟,则忙着把有些不太干净的小米,用簸箕和米筛,悄悄的筛着里面的杂物。 毕竟国家每年收的粮食,不可能每一袋都处理的没一丁点杂质。 小米不比小麦。 麦子磨成面粉之前,必须要处理好。 但小米不需要磨成粉,收的时候啥样,卖的时候,几乎一样。 国营商店和百货大楼以及供销社,那些国营的地方,一般不会有人那么搞,但徐庆这是个人粮站。 小米搞干净,前来买粮食的人,省的回去动手。 这算是徐庆粮站吸引顾客的一种手段。 不管怎么说,个人粮站想要跟公家开的竞争,自然得有些优势才行。 否则,别人凭什么要来徐庆这边买粮食。 在价钱一样的情况下,徐庆只能从服务入手。 从细微处,留住顾客。 所以,徐庆粮站的小米,比起刚开业的时候,销量算是增了不少。 反正来东单菜市场买菜的大爷大妈,挺喜欢到徐庆这里买些小米。 干净啊,买回去用清水淘一下,就能下锅。 可比从其他地方买的要方便。 而顺带着,自然也买些白面或棒子面,绿豆,红豆啥的。 无形之中,徐庆的粮站,给他们留下了好印象不说,还提升了其他粮食的售卖销量。 再加上三虎子媳妇跟美娟和晓雅都是勤快人。 二麻子在徐庆安排下,又对一些要的粮食多的大爷大妈,以及腿脚不便的,都帮忙送货上门。 如此一来,徐庆粮站的口碑,在周边算是树立了起来。 光散客的生意,每个月都要卖出去大几千斤粮食。 不过比起徐庆跟几个分厂食堂后厨送的粮食,这还是有些小巫见大巫,不值一提。 可有了口碑,往后徐庆从开粮站,拓展到其他行当里,也算是打下了根基。 只不过,徐庆眼下暂时没考虑其他行业,只想在粮食这一行先闯出名堂再说。 做生意嘛,没一口吃成胖子的。 即便是有,那也是一时走运罢了,只能算是虚胖。 想要长久发展,还得是一步一个脚印。 徐庆没管儿子去找那四只猫玩,带他过来,就是想让锻炼锻炼,多看看,多听听,增加一些阅历。 哪怕儿子不喜欢,也不碍事。 人各有志,徐庆不会逼着儿子以后长大,非从事商业这方面。 但从小懂的多一点,总归是有好处的。 八月初三。 徐庆一早就带着二麻子骑车出了四九城,去乡下收粮食。 早上天气还没热起来,趁着凉快,徐庆和二麻子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一出城,就直奔奔徐庆老家的公社过去。 徐庆考虑的是,先从熟悉的公社开始收,比去陌生公社要好弄一点。 毕竟人熟络,有个啥事,都好商量。 二麻子叼着烟卷,出城没多久,就把身上的半袖脱下,搭在自行车的车头上,穿着红背心,光着膀子骑车。 四下无人,偶尔能遇到汽车,可离开大路,拐上能近一些的小道后,别说汽车,人都瞧不见一个,打赤膊也就没什么。 土路坑坑洼洼,二麻子跟在徐庆身后,骑了好久自行车才到乡镇公社。 二麻子穿好半袖,推着自行车,在徐庆的带领下,见到了公社,王明胜。 这年头,乡镇的,职位变动很慢。 虽说从丰铭插队到现在,已过去了将近十年时间。 可公社,并没有换人。 王明胜见徐庆来了,笑着迎进屋里,让公社大灶的李婶,炒了几盘没多少油的素菜,跟徐庆和二麻子一边喝酒一边聊。 “徐庆同志,你现在不当厂长,自己开粮站了?” 徐庆点着头道:“是的,王,现在国家提倡自力更生,我以前是厂长,得以身作则。” 王明胜笑着点了点头,端起酒盅跟徐庆走了一个,随后问道: “你那个同学李国华,他现在.” 徐庆道:“他前几年调回四九城,现在在正府上班,当主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