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6章 京都保卫战 (第2/3页)
来的战事要有分功的人了。” “渤海伯无碍就行。”策马来到众人面前,杨文看到郑峻没有什么大碍后这才松了一口气: “我昨夜闻你与倭寇交手便率军疾行而来,幸好你无碍,还斩获如此颇丰。” 杨文扫了一眼地上的日军尸体,他并不着急打出什么军功,毕竟他出发前,杨展、张纯等人都和他说得清楚,此战不论战果,他都能获爵。 “既然无碍,那我便传军令了。” 杨文从怀中拿出中军发来的军令,作揖过后宣读道:“着渤海伯郑峻、平越伯杨文率军往京都而去,三日内必须包围京都,不得放跑一人!” “末将领命!”郑峻作揖应下,将军令接下后便朝杨文笑道:“接下来便需要我与平越伯通力合作了。” “但请放心!”杨文回礼,郑峻见状也开始命令大军稍作休整,待辰时开始赶路。 一个时辰后,两军七千余人开始赶路,而逃离战场的今川高政则是在亡命奔逃。 尽管马匹矮小,但他们还是在黄昏之前赶到了京都城不远处,并将消息传回了京都。 从京都到丹波不过六十余里,因此消息送抵时正是深夜子时。 “明军已经击败了高岛和今川的五千人,四千余人阵没,当下京都只有不足一万五千人驻守,请将军回援!” 跪在帐内,传信的武士说完一切情报后等待回复。 被半夜叫起来的足利义持原本还迷迷糊糊,可听到明军登陆若狭,并在不到一天时间内就推进到了高岛,同时消灭高岛的五千军队后,他立马就清醒了起来。 “按照你们的说法,他们最快在明早清晨就能抵达京都,将京都合围。” “他们在高岛的战事中使用了火炮吗?”足利义持询问关键情报,武士摇了摇头:“没有,但他们使用了火枪。” “依靠火枪,他们在双方交手的第一时间便击毙了我方近千足轻,致使大军溃败。” 武士感到了耻辱,缓缓低下了头。 足利义持闻言紧皱眉头,毕竟明军没有发火枪给各国官船,因此他并没有掌握火枪的技术。 若说火炮还能依靠洪武铁炮来仿照,那火枪就难度登天了,完全没有参照物。 “传我的命令,卯时三军拔营,撤回京都城,另外通知后小松天皇陛下撤离京都。” “让范政率领大野的军队从后方袭击敦贺,截断明军的退路,我亲自率领大军在京都拖住明军。” 足利义持沉稳下令,可同样被叫起的上杉房方、山名时熙两名将领却有些迟疑。 “将军,我们的火炮不如明军,一旦在平原作战,恐怕……” 上杉房方小心翼翼的开口提醒,足利义持闻言颔首:“我知道,但他们在高岛没有使用火炮,所以现在我们得先确定他们有没有携带火炮而来。” “当初我们带着火炮去大野都千难万难,他们应该也不容易。” “如果他们没有携带火炮,那我们可以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将他们的士气击垮后,接下来就容易许多了。” 足利义持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他们船上的洪武铁炮都是朱高煦淘汰长江炮台后装到船上的笨重货,炮身长八尺,重两千斤,算上炮车起码三千斤。 这样的火炮,在日本这样的地形进行运动战,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足利义持觉得明军的火炮既然威力那么大,那应该比他们的火炮更重才对。 正因如此,他才会觉得明军无法再这么短的时间里将火炮运送到京都城,毕竟就连当初的他都花了四天时间,而今日不过是明军登陆的第三天罢了。 自己撤军前往京都,急行军情况下最多中午就能抵达,届时可以试探进攻明军,如果他们没有火炮,那可以抓住火枪射击结束的间隙,一举击垮他们。 尽管不知道明军的数量有多少,但前军受挫,中军和后军肯定会止步不前的。 想到这里,足利义持开始下令让辅兵收拾营盘,通知正兵卯时撤退。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随着天色逐渐变得明朗,一北一南两支军队都开始向京都前进起来。 明军的补给线很长,但架不住愿意当民夫的人足够多。 明明是在异地作战,可全因给的足够多,一万五千多明军的后方却跟着整整四万多人的民夫队伍。 没有后勤作为阻碍,九月十五日上午,郑峻与杨文所率七千人先后攻克石山、大津等平城和平山城,进入了京都地界。 由于城池阻碍,足利义持比郑峻、杨文早一个时辰抵达了京都城。 早知明军火炮犀利的他在得知明军会讨伐自己之前,便已经在京都周围布置了可以抵御炮火的五尺土坡。 因此,当郑峻与杨文抵达京都东部的时候,所看到的除了远方的京都城,还有平原上那一个个小土坡。 “准备用土坡防御我们的火炮吗?” 拿着望远镜,郑峻与杨文观察了整个战场后,这才开始评价。 “叛军的数量应该在五万左右,或许还有些不足。” “按照西厂的情报,他们有五十二门从官船拆卸的洪武年间铁炮,重两千斤,射程一里左右。” 杨文收起望远镜,指着那些土坡评价道:“我们有一千三百骑兵,没有必要一开始就使用火炮对他们炮击,这样只会暴露我们火炮的存在。” “不确定有没有人走私望远镜到日本,所以最好把火炮藏在中军。” 杨文说罢,郑峻也补充道:“他们的土坡太简陋,真要用火炮炮击也十分容易。” “我建议等他们的火炮暴露,然后集中炮群对他们的火炮进行打击,然后线列战术推进,骑兵保护两翼。” “短兵交击时,骑兵迂回在战场游弋,不能让他们完好无损的撤退。” “就我前天的经验来说,他们十分畏惧我军骑兵,可以用骑兵出其不意的配合炮击破阵。” 郑峻说罢,杨文便看向了自己身旁一名中年将领:“雄儿,让你亲率一千三百骑兵,可敢入阵?” “配合火炮,有何不敢?!”杨雄作揖应下这份危险的任务,杨文见状便看向郑峻:“渤海伯觉得如何?” “并无不妥!”郑峻看出来了,杨文这次除了给自己捞个侯爵外,主要就是为自己的儿子铺路。 想来也不奇怪,杨文虽然是洪武宿将,但如今已经六十岁了,而他的儿子杨雄如今却与自己一样,不过是一个指挥使。 郑峻四十有三,杨雄也三十有七,两人也倒算是难兄难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